謝長廷登陸戳破「台獨」效應大

2012-10-06 11:48:0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終於踏上北京「調酒」行程了,但誰都知道,謝長廷並非調酒師,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出訪北京也絕非品酒而已,而在品嘗兩岸不同的政治況味,試探建立起個人和北京的政治聯繫,於兩岸大局似無多大關聯。但若就肢體語言或政治儀式所傳達的訊息論,謝長廷等於由內而外,把「台獨」的壁壘給戳了一個大洞。
 
謝長廷出訪中國大陸究竟所為何來,或說謝長廷深感「台獨」是民進黨的罩門,非打破這個罩門不可,這才有「憲法一中」的提法,甚至擔心民進黨會因此成為「執政的傳說」。只是出身綠營的謝長廷此時此刻有膽識、有能耐公開揚棄「台獨」,還是利用「台獨」別有所圖。
 
謝長廷此行預告甚早,去不去,怎麼去,整個話題在黨內黨外幾乎炒爛了,不再新鮮。這就是謝長廷行前的算計,充分利用政治上的慣性定律,即等到成行之日,該承受的也都承受了,就黨內而言,也就見怪不怪,不以為異。和過去想回大陸掃墓,就是不敢成行的景況完全不同。
 
謝長廷的第一站是廈門,先是回鄉祭祖,次則發表感言,重點放在:想要證明他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不管有沒有紅地毯,或得摸著石子過河,總要建立為台商解決問題的管道,證明有為人民發聲的能力。且暗示,如果他當政,他會有所突破,即台灣問題雖多,如果敢於邁出腳步解決問題,人民就可以少受一些折磨和痛苦。
 
此論看似平常,其實在傳達此行要能建立和北京對應的管道,這就必要有所作為,必要突破民進黨無法和北京溝通、對話的障礙。但正如謝長廷自言,他目前根本不具公職身分,不具任何權責,談不上有任何揮灑空間。且因係個人身分,也不能代表民進黨發聲。在政治風險上屬無本生意,是以所有語言只能立此存照,質諸未來。
 
評量謝長廷出訪大陸,不能只用直線思考。例如謝長廷既知民進黨的罩門在「台獨」,不少人會提問:謝長廷個人此行有可能就「台獨」議題有所突破?若陷入二分法思考,會以為這才是關鍵,也是能否真有所作為,真有所突破的關口。單就謝長廷個人言,此舉風險過大,以個人政治生命下賭注,也不符合謝長廷的行事風格。
 
但長於權謀的謝長廷又豈能不碰「台獨」空手而回。必要指出:謝長廷不無可能希冀北京當局能就2016年的現實面考量,即與其讓鐵桿 「台獨」蔡英文,或訴求「台灣共識」的蘇貞昌當家,不如退而支持或容忍「憲法一中」論者。
 
只要北京願就此考量,在倚輕倚重之間,間接認肯謝長廷有能力處理兩岸事務,只要有這個突破口,謝長廷相較黨內其他山頭衝刺2016年大選,應相對無後顧之憂,這就有可能讓謝長廷抓住機會,從而兌現「執政的傳說」。
 
固然,謝長廷聲明此行沒有公開的政治行程,且有一套說辭,即既要公開談政治,就得宣示自己的立場,易於走向對立;但不排斥互相溝通、了解。在相當程度上,這應是謝長廷的應對策略,實則期待檯面下的互動。若涉及政治交易或默契,更是只能做不能說。
 
民進黨有重量級人士出訪大陸,對國民黨和馬英九不能說沒有壓力,但對台灣本島深綠衝擊更大,這是直線型效應。但影響更深遠的可能還在於:謝長廷由內而外戳破「台獨」的壁壘,效應所及,藍綠在大陸政策上不是沒有可能趨近,反向也會對北京構成壓力,這就是政治。
 
謝長廷何去何從是一回事,但謝長廷北京行的多重政治效應,又是另一回事。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