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與中國和解 莫言「脫繭而出」
2012-10-16 10:45: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討論非但沒有結束的趨勢,反而熱度越來越升高。從作品的內容和文學的高度來討論莫言的得獎,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政治的討論已經風起雲湧,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得獎者並沒有像外界所想的那樣,低調與「莫言」,而是展開了全方位的論述,從得獎心情到面對批評的反應,都很政治,也很尖銳,引發了莫言自登上文學舞台以來的「最大高潮」。諾獎委員會在描述通知莫言得獎時,用了「他感到過分的驚喜和惶恐」,莫言則輕描淡寫地說,並沒有什麼過分的激動,希望一個月後,一切回歸平靜,他也可以回歸寫作,這等於給了諾獎評委會一個軟釘子;對於別人質疑他抄寫毛澤東的「座談會講話」段落,他的回擊是自己的創作不斷在突破「講話」的局限;對於批評他的體制內身分,包括作協副主席(副部級),黨員,他四兩撥千斤地反駁,自己的作品內容都在用文學的形式質疑過去荒謬的歷史。但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在得獎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讚揚被囚的諾貝爾和平獎劉曉波的文學眼光,並祝願他可以早早出獄,研究他的政治。
「莫言」變成了「敢言」,這體現了諾獎的影響力之大,營造了一個特殊的大環境,讓莫言得以「脫繭而出」,體現了他寫作之外的另外一面,而這正也是莫言的真實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大陸體制內生活的莫言發揮諾貝爾獎「後續效應」的效果,要超過在海外生活同時具有法國籍的文學獎得主高行健,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即使從政治正確的角度看,這次諾獎委員會沒有選錯人。
在一連串批評諾獎授予莫言的聲音中,當數艾未未、余杰以及魏京生等人,因為他們不但是異議人士,也是西方支持的價值觀代表。有批評不是壞事,不要說諾貝爾文學獎與和平獎歷來就有爭議,即使今年將和平獎授予歐盟,也引來一片罵聲,因此,對莫言獲獎說三道四,這正是社會多元的體現。除余杰以外,艾未未等人的批評,秉持了一個政治標準,即莫言是「體制(文壇)的既得利益者」,沒有公開批判過體制,給他獎等於是討好中共。而余杰則從文學內容加以抨擊,認為莫言小說充滿色情暴力,並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楬櫫的文學評判標準。
艾未未、魏京生等的批評,是對西方立場,尤其是諾獎的一種誤解。在艾魏等來看,在中國議題上,體制內與體制外是勢不兩立的,這從共產黨堅持的價值一元化與他們自己親身的遭遇可以證明,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對西方來說,自中共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秉持的是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個是讚揚體制外勇敢的抗爭,一個是鼓勵體制內改革力量的發展,這就是鄧小平數次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原因。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先後給了達賴喇嘛、高行健、劉曉波,如今給了體制內的莫言,這可以視為是諾獎與西方對待中國的主流價值靠攏,也開始進行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這是諾獎(文學獎與和平獎)與中國的一種新的和解。從而使諾獎楬櫫的價值與NBA籃球、奧斯卡獎等標誌性專案一起,進入中國,影響中國。
毫無疑問,既然中國官方認可了莫言的得獎,自然也就認可了諾貝爾獎的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期待,一如莫言所呼籲的,劉曉波應該儘快健康出來,自由研究他的政治,而高行健的作品,也應該可以進入他的祖國,被更多的同胞閱讀。不過,莫言的得獎高潮仍然沒有過去,北京最擔心的是,莫言在得獎儀式上的講話,不會是以作協副主席和黨員的身分來講,而是以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分來闡明他的文學理念,他將對歷史負責,而這一點,在他呼籲劉曉波儘快出獄上已經露出端倪,這可能讓中共難堪。可想而知,莫言現在的最大壓力不是來自文學同行以及體制外的批評,而是對他講話內容的各種關切。
因此,在這樣的時刻,不要太多的苛求,更不要太多的政治性批評,而是要全力挺他,讓他回歸自己,回歸文學,也回歸他堅持的人性尊嚴與歷史責任。我們堅信,一如他絢爛的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不會讓中國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