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健保不僅是人權
2012-10-17 09:40: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陸生應否納入台灣健保體制,最近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愈是深綠,反對聲音愈大,還喊出這是執政者「心向祖國」的具體表現。或謂這是扣紅帽子,其實是「台獨」焦慮症候群的發作。至論藍營單以人權為訴求,批評綠營「逢陸必反」根本是雙重標準,卻避開從兩岸互動論述,生怕又被扣上紅帽子,等同深陷雙重標準而無自覺。
據此,可以明顯看到台灣內部的藍綠之爭雖多聚焦於大陸事務,但癥結都出在心態,以至假議題和偽命題叢生。陸生參加健保原無疑義,不得參加健保才是問題,更是不該發生的假議題,但綠營的分貝特大,藍營相對氣勢不足。是以此事雖出於統獨糾葛,雙方訴求卻有輕重之分。呈現出執政者經營兩岸互動,屢遭假議題干擾,一再陷入被動和後手。
雖然藍綠立場不同,但總不能因此在人權和人道待遇上施行雙重標準。這是一個嚴肅命題,且事關台灣的政治風氣和社會道德的沉浮,但藍營就是怯於全面展開論述。綠營處理人權議題豈止對待陸生有雙重標準,例如健保局高官施文儀公然以「賤賣」形容陸生加保,綠營竟詭稱那是言論自由,試問遭藍營開除的官員郭冠英又何無言論自由;蔡英文說,陸生加保要先和對岸談妥如何互惠,殊不知人權既是普世標準,只能是「有」或「無」的對待問題,根本不存在互惠與否的條件論,又那有施文儀的「賤賣」問題。這些赤裸裸的雙重標準,無異放縱台灣社會可以有條件的侵犯人權。把目的當作手段和工具,還要合理化歧視條款,這就不能不對台灣綠營悲哀。
陸生能否參加健保,其實反映出台灣人民對大陸同胞有無同情心和同理心。這既是一個待解的政治題,也是人道題,關鍵則在互信和心態。多年前中研院有一位旅居海外的院士說,不少大陸留美學生帶有搜集情報的任務云云。這位院士或許接觸過不少個案資料,虛實則無從證實,但可斷言這絕非常態,而是反共心態作祟;至論陸生來台政府應否提供健保的爭議,揭開政治和人道考量,剝到底,只能說是綠營心態不正常,充分顯現泛政治化的「台獨」心態扭曲了人性。
要如何定義目前的兩岸關係,官方說法應是正處於和平發展階段。由於歷史的原因,即國共迄今未能簽署和平協議,在軍事和安全上當然還存在制度上的敵意,此種敵意易於化解;但心態上的敵意則有如心中賊,易犯難消。大陸客來台消費,擴大開放陸資,綠營反對聲音相對不大,何以陸生納保卻有激烈反應,看似在計較利益,實為民粹發作。即綠營明知兩岸形勢正在逆轉,愈獨愈難執政;明知在立場上該有所調整,對謝長廷訪問大陸又不願正面回應。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攔不住謝長廷訪問大陸的效應正在擴大,卻說和對岸打交道急不得,要慢慢來。但蘇貞昌何嘗沒有焦慮,正確解讀蘇貞昌的焦慮,也是綠營的普遍焦慮,即「台獨」神主牌不能摘得太快。
單論生活品質以及民主參與,台灣顯具優勢,這應是來台陸生的共識,相信這也是陸生願意來台深造的重要考量,綠營又何懼之有;但不能否認,台灣的政治生態和媒體病態,對陸生也是負面衝擊,質疑台灣的民主化何以得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歸根究柢,還是出在民粹式的「台獨」思維,人道和人權,包括言論自由都有雙重標準。綠營若對民主化有信心,陸生來台分明有利於轉化陸生的眼界和思維,並在陸生身上植入開放社會的民主化基因,這難道不是可資期待的兩岸交流?藍營執政若要對歷史負責,更無必要怕戴紅帽子,明知對手玩弄雙重標準,卻自陷雙重標準而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