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經濟轉型旋律
2012-10-19 10:11: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十八大的鼓點越敲越急,但目前敲出的主要是人事音符。在中國這個一黨長期執政的國家,五年一度的執政黨全國代表大會,還要敲出的,是政治路線和經濟方針兩大旋律。而中國不僅已踏上政治轉捩點,也面臨著經濟大轉型關口。
與執政團隊期盼相異,在中共十八大籌備、召開甚至完成階段,中國經濟成長的列車出現放緩之態,而在全力以赴的「穩增長」政策努力後,各方都不能不承認一個現實,中國經濟大概不會回到三十來年的高增長狀態,這就帶出中國經濟不能不轉型的課題。
十月中旬,中國國家統計局等部門陸續公佈了九月經濟數據,面對這些數據,中國經濟界仍要繼續玩「尋底」的遊戲,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經濟界對中共十八大召開的第四季度的經濟走勢,沒有權威定論,仍分成兩派:
一派相信,伴隨著中共十八大的維穩努力,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已成功「築底」,同時為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的經濟回升提供動力。另一派斷定,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仍可能繼續放緩,甚至可能降到 6% 的低位,明年上半年經濟才可能觸底,明年年中則是中國經濟的轉捩點。
中國經濟界從來就派別多,對經濟現狀和短期的走勢,有迥異看法也不用大驚小怪,倒是因為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判斷,對中共領導層有何影響,對中共十八大調整經濟方針有何影響,相當值得關注。
有不同看法,除來自對全球經濟有不同的判斷外,還來自對中國經濟本身有不同判斷,更進一步說,是對中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對中國經濟的運行周期和結構調整,有不同的判斷。正因為判斷不同,有人極度樂觀,相信還可高速發展二十年,有人相當悲觀,認為現在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刻。
但不論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有一個共識,就是都承認中國經濟的發展,到現在需要找尋新的動力了。而另一個共識,是中國經濟新動力的來源,是結構調整。
結構調整在中國不是新鮮詞語,在經濟界的討論中,在官方的文件中常可以看到這個詞彙。如果仔細一點回望,會發現朱鎔基內閣就在提結構調整,溫家寶內閣更是將之列為政府的重要任務。更重要的是,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文件中,在那次全會半年後人大會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不幸的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雖然保持著高速成長,但結構調整的任務,甚至沒有認真展開過,就算曾經下過決心,也被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如國際金融危機之類,被迫擱置了。
與之同時,目前傳出的訊息,說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同樣要強調「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就令人關心到,結構調整會否成為中共十八大後的經濟主調,中國又將如何來推進新一輪的結構調整。
需要進行結構調整,是因為有結構性的問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粗線條來說,是經濟結構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稍細一點來說,不平衡主要體現為經濟增長過多依賴出口和投資的拉動;不協調表現為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制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可持續是經濟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中國經濟的這些結構性問題,其實早就被總結出來,甚至還想出了推動結構調整的口號,前有較學術味的「可持續發展」論,後有較政治化的「科學發展觀」。可惜只是調整一直保持在口頭,未能真正落在實處。
中共十八大要重提戰略性結構調整,目前好處是各方早已有調整共識,不好處是口號喊的時間長了疲了。而現在推結構性調整,唯一依靠是體制改革。可以預測,中共十八大後,習李將籌備以「大部制」改革為主要工具,推動政府體制改革,求得發展方式轉變,真正打破追速度、求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擴大內需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方向,調整出一個增長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統一的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