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有譜
2012-10-20 09:33:0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有譜,這是指海基會新任董事長林中森訪問大陸,繼馬英九之後,先是在大陸主動提出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話題。隔天加碼表示,已獲得積極善意的回應,希望兩岸都能再加把勁、有所突破。意即台灣方面對此已轉趨積極。但若仔細比對林中森的發言時差,其間不無蹊蹺和變化。
林中森第一段發言是在會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之前,對象還包括現場採訪記者,放話意味濃。第二天,國台辦發言人呼籲:不要再設置人為障礙,希望雙方能盡早進入實質協商,可謂各說各話。在這一來一回之間,林中森又見了國台辦主任王毅和政協主席賈慶林,當然不排除台北有了新的訊息和指示。
台灣陸委會新任主委王郁琦此前說要大幅翻修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意在釋放兩岸事務將進一步鬆綁的訊息,但又說他是剎車皮。在鬆緊之間,王郁琦如何拿捏兩岸商談的進度,如何看待兩岸互設辦事處,看來很有鬆緊,且與時俯仰。是以要說有譜,還只能是有譜而已。
林中森往訪正值中共黨十八大的領導人換屆,台灣方面不無可能以兩岸互設辦事處的話題測試、觀望,但對方顯然未為林中森的表述做出及時的正面回應。但話題不能落空,林中森不得不在離開北京前及時調整。
推敲台北方面的考量,兩岸兩會設立辦事處不是小事,而是兩岸兩會未來互動的大事。不僅涉及兩岸經貿,而且全面關涉兩岸人民利益,且必然會觸及政治面以及政治效應的考量。這就不能不從長計議,以分段釋出的方式觀望對岸的回應。
林中森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之後,出訪首站就是北京,見到了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國台辦主任王毅、政協主席賈慶林。論前例,江丙坤走馬上任,北京即時安排總書記胡錦濤接見。單就創造政治氛圍論,林中森或許有點失望,若依馬英九「先經後政」的邏輯論,這多少意味中南海比過去更務實、更有政治精算。
如果說中共正忙著籌備黨的十八大,且正逢十年一輪的領導班子大換屆,相較謝長廷往訪只見到國務委員戴秉國,評估林中森能否見到胡錦濤,就中南海的考量,或還不僅止於單純的行禮如儀。
即將卸任的胡錦濤此時接見甫上任的林中森,不論未來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都不方便在換屆前多說什麼,與其來去匆匆,僅止於握手照相,談一些官式語言,由總書記接見林中森的規格,不如留給新上任的領導人,且可視換屆後的兩岸互動情況再作定奪。
再說,兩岸兩會設立辦事處,原是兩岸都已達成共識,且明載於兩岸兩會簽署的ECFA正式文件上,所以未能及時設置,事務面和技術面的原因相信均容易排除,而是雙方的政治考量不同。問題出在馬英九既已公開承諾將盡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林中森也在北京談開了,卻不見時程安排,這就不能不令北京質疑,非僅是認知落差。
不能否認林中森藉由往訪大陸的機會訴諸媒體要談兩岸兩會的辦事處有搶先出招示好的意味,卻又提不出具體規畫。這在林中森或許還有測試水溫的任務,測試十八大之後會否出現政策調整;另一方面也在測試中南海準備好了沒有。但對岸顯然不領情,逼得林中森再次表態,承諾要加把勁。
林中森上任以來沒有就兩岸議題多所發言,倒是接下了江丙坤的話,兩岸已進入深水區,不可輕易冒進。林中森的大陸行,雖說禮尚往來,屬禮貌性的拜會居多,但在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話題上,從先手落居下風,應是警訊。若要評估此行的收穫,林中森感受到的溫差或是最具體的。
可以相信兩岸當局均期待保持現狀,也有守住「九二共識」的默契。但台灣當局似有意以此為上限,北京則視為底線。林中森取譬深水區,以冒進為戒,再加上陸委會王郁琦的剎車皮,這不是行穩致遠,而是不推不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真要有譜,台北還真的要加把勁,挪開踩剎車的那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