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海兩岸進入深水區
2012-10-24 17:39: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最近以來,兩岸進入「深水區」已成為兩岸共用的語詞,但側重不同,依台灣方面的提法,就是反冒進,要踩剎車。這是迂迴回應北京的期待,即兩岸事務急不得,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就是兩岸政治談判急不得,還是專注經貿事務為好。
就對岸的解讀,這是指兩岸經濟合作已經進入「深水區」,不確定因素和風險都在增加,兩岸經濟發展面臨巨大考驗。在這種不利情況下,能否繼續保持兩岸經濟合作的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林中森繼江丙坤出任台灣海基會董事長,這既是台灣方面的人事調整,也意涵政策調整,進入「深水區」就是具體表述。難免予人兩岸接觸即將進入「回檔整理」階段,對岸不要對台灣有太多的期待的印象。
為了修補兩岸和平發展進度可能出現反冒進,林中森在接任之初即安排出訪北京既是禮貌,也在傳達善意,隨行採訪的記者也都聽到了。兩岸「92共識」的政治基礎,就在林中森的善意語言中得到諸多潤滑。即使不談政治,經貿之外仍大有可為。
林中森傳達「善意」之前,謝長廷此前大陸行也傳達了「善意」,且是很樂觀地說,「兩岸存在差異,面對未來,只要有誠意和善意,就能解決。」謝長廷帶著「憲法一中」、「憲法各表」的論述出訪。姑不論對岸如何看待,兩黨人物先後釋放「善意」幾近競合,即民進黨有重要人物釋放「善意」,海基會必要有所回應。
謝長廷或林中森當然不能代表國、民兩黨處理兩岸事務在認知程度上已趨一致,但謝長廷講得很清楚,不調整兩岸政策,民進黨的自我感覺再良好,就是不可能執政。除了把兩岸政策拉高到能否執政的必要條件上,同時也表明不能讓國民黨獨享兩岸利益。
弔詭的是民進黨領導層從蘇貞昌到蔡英文對謝長廷的大陸行和表述迄今沒有直接表態。蘇貞昌繞著彎說,擬議中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急於成立,意即不急於討論謝長廷的論述。
蔡英文的智庫要大家幫忙想想,即幫忙提意見,兩岸事務是大事,況且是謝長廷出訪大陸。蔡英文卻表示,如果民進黨沒有意見就不叫民進黨,且不能因為訪問大陸傷害台灣。
從這裡可以看到,民進黨內部已因兩岸事務,或說是否接納「一中」的議題上出現領導層的分化,也都在爭話語權。這是另一個小型的「深水區」,謝長廷「一葦渡海」歸來,蘇貞昌和蔡英文所以猶持神主牌不放,其實是故作姿態。
台灣最近有媒體披露,蔡英文在年初大選前曾派出心腹尋求北京支持,通關密語是:「兩岸終局政治安排協商未完成前,尋求建立可長可久的和平穩定架構。」但因事機不密,馬英九緊急派出候任駐美代表金溥聰赴美放話,此即大選前拋出的「兩岸和平協議」,硬生生把蔡英文給逼退了。
這是一則傳奇,由於未見有人站出來否認,鮮活的點出國、民兩黨爭逐兩岸發語權在大選前即已白熱化。「深水區」和「善意」的交互表述,當然也只能是一種姿態。
進入「深水區」不僅是兩岸,在台灣內部還有藍綠之別,各有一個「深水區」。「深水區」的語意模糊,但總是水深難測,不能不小心翼翼,若外部大氣候有變,難保沒有風暴。既進入「深水區」豈能沒有危機感,不是更應加速擺脫「深水區」,非僅要加把勁而已,又何來反冒進之說。
台灣方面必要注意,對岸應對「深水區」的提法是:「能否繼續保持兩岸經濟合作的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害在「動力」憑什麼來支撐,可謂話中有話。林中森再勤奮、再加把勁,若政策不出,也是枉然。民進黨若想執政,豈不更應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