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宜推動新聞立法 迎接新媒體時代
2012-10-28 21:16:12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海內外媒體繼續炒作最後一波的18大常委人事案時,中國網民和新媒體的力量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網民人數來看,中國已經達到5億多人,微博人數也達到2.5億人,這絕對是世界第一。而更驚人的是,中國過去兩年熱點話題的報導,25%是由微博開其端,傳統媒體之後跟進的。要知道,在沒有新聞自由的情況下,中國的新媒體能夠異軍突起,這表明網路和微博的民間力量,已經衝破了官方管制的臨界點,展現出一瀉千里的勢頭。說白了,這股力量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性和關鍵性,遠遠超出海內外輿論津津樂道,拚命炒作的常委誰上誰下的議題。
在海外,尤其是西方,新媒體的崛起,打破了品牌媒體或者大媒體獨霸話語權的局面。西方雖然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但是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媒體的兼併和壟斷日趨嚴重;新媒體,正通過谷歌、推特和臉書等平台,給了民眾個體傳播資訊,釋放評論的最佳途徑,大有與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一決高下的姿態。事實上,在這場傳統媒體和網路推特等新媒體的較量中,傳統媒體節節敗退,並正在搖身「變臉」,跟上潮流,以數位化的新面目,延續傳統的品牌。
在中國,情況更為嚴重,因為傳統媒體並非如其鼓吹的,是人民的喉舌,它們首先是黨的喉舌,是黨專政的工具,掌控輿論之緊,輿論導向之多,可謂世界之最。即使在改革開放後傳統媒體上呈現出某些的多元化傾向,那也是黨所容忍的,它們不可能觸及到黨的統治底線。由於輿論一致,言論禁錮,中國社會在經濟改革之後引發的活力,無法轉換成推動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的健康力量,在黨的媒體上,可謂死氣沈沈,其主導的輿論宣傳,也越來越沒有人問津。也因為如此,當新媒體出現的時候,民眾歡呼高歌,因為他們終於找到了突破官方媒體壟斷話語權,封鎖資訊的渠道,網路手機,都成了民眾手裡的新聞發佈台,也成了針砭時事的最佳平台。
我們可以看到,在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也展現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同全球新媒體的發展同步,網路平台,比如百度、騰訊、新浪、阿里巴巴,成了媒體市場乃至商貿零售等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甚至是新動力。從廣告的增長速度來看,包括央視(靠絕對的壟斷)以及南方報業系統(靠體制容忍的開放多元)等傳統媒體經營的佼佼者,其增長在5年內是倍增,但新媒體的增長,卻是十倍之增。要不了10年,新媒體的廣告總量,將會超越傳統媒體。為此,人民日報集團也必須通過人民網的上市等方式,來參與新媒體的競爭,以防黨的喉舌邊緣化。從輿論影響力來看,新媒體也突破傳統媒體的制約,創造出民眾自己喜歡的輿論品牌,比如韓寒、李承鵬、姚晨等新媒體上的意見領袖,追隨者數以百萬和千萬計,他們的部落格文章,威力和影響力堪比黨報社論,以至於讓當權者頭痛尷尬,甚至使用遮罩封殺的手段,但效果不彰。
問題是,當民間力量運用新媒體爆料,申冤、維權、反腐等方式突破官媒的話語壟斷權的同時,網路的造謠,欺凌等民粹主義的「輿論暴力」傾向,也在與日俱增,甚至也成為中共權力鬥爭的工具。從薄熙來案件的整體過程來看,內部部分真實資訊的有意洩露,加上造謠編劇本,網路上的資訊成為民眾搜索內幕的唯一來源。如此一來,社會的輿情和輿論導向,在新媒體上打成一團,成了各方博弈的主戰場。這種情況,快速增加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也間接成為中國官商家屬往外「逃亡」或者「轉移資金」的動力。
由此可見, 新媒體在未來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民間輿論角色,並逼得權力機制步步後退,這在一個方面是以下而上地推動當權者進行改革;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其資訊混雜,無法監管,謠言惑眾,人肉搜索,故而讓社會產生新的混亂和不安。而且,網路輿論審判的效應,在短期內可以起到抗擊強權反對腐敗的社會效應,但長期卻可能損害法制建設的基礎。面對這樣的情況,北京應該自上而下進行體制改革,快速推動新聞立法,開放言論自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良性互動,並以法制為最終依歸,這樣,才能讓新媒體的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的正面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