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訊息:走出生存線,步向消費潮
2012-11-01 18:20:51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政府經常帶出兩個訊息:中國人民目前要積極爭取的是生存權,因此民主發展變成次要;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出口減慢,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必須全面刺激內銷,吃飽以後,才可生存,因此生存線就代替貧窮線,而消費潮的出現,在於成功刺激內銷。
何謂貧窮線?界定的標準,因地而異。在非洲,正常計法是低於每天2美元的收入。非洲內陸國家馬拉威,人均生產值只有100多美元,如是全國有65%人口是生活於貧窮線下的。在美國,單人家庭年入少於1萬1392美元,亦即是月入少於6000元人民幣的算是窮人,如是美國的窮人占人口15%,若把這個標準放在中國大陸,豈非非窮人比率,占不到15%?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大陸可稱為窮人國家,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1978年,生活於貧窮線下的有2億5000萬人,亦即是全國有超過20%是窮人,但到了20年後的1998年,窮人已減少到4210萬,只占全人口的3.3%。到了今天,大陸窮人的比率,甚至達不到美國的10%?
這就關乎計算的方法,與測量的標準。美國的窮人,月入6000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可能已算小康,雖然美國消費較高,物價太貴,若用物價平準計算,人均生產值的差距,雖然由10倍減至6倍,仍然是很大的差距,因此就算表面上絕大多數人民已經免於饑餓,生活好轉,但並不一定是轉好,人民並非完全脫貧,只是已經走出生存線。
走出生存線以後,消費力又是否可以立即釋放呢?觀乎過去5年,大陸的奢侈品市場增長2倍,高級轎車銷售增長4倍,豪宅銷售增加6倍,而超級威士忌更賣多了9倍。又根據BCG財富報告,在5月底,大陸百萬富翁的數目已突破100萬關口,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與日本,豈非大陸同胞,正急急步向消費潮?
只是增加消費,並未成潮,所呈現的消費力,只看到表面。中國龐大的13億人口,只有區區的100萬個百萬富翁,人口只是中國的23%的美國,居然出產520多萬名百萬富翁,以比例而言,美國已多了22倍,因此並非人多好辦事。
還有,美國出產的不只是超級富豪,還是頂級富豪,而中國大陸可以供應的,只是普通富豪,論級別,講身家,居然比不上一個人口達不到大陸的1%的香港,香港一位頂級的李嘉誠,可以比得上多位的大陸富翁,多未必是好處,因此甚至人多會誤事。
在堂堂的13億人口大國,只有小小的100萬個百萬富翁,是極低的比例,只有區區的5000多萬外遊人次,亦是超低的比例。這5000多萬人次,已是英法等國家的人口,自然足以擠滿倫敦巴黎的名店,因此消費潮是局部性的。
消費潮的最終,應當是全面性的。而引起消費潮的,是消費力與消費慾。目前國民的儲蓄率雖然高達30%,但國民收入只及國家收入的一半,遠低於發達國家30%,只有藏富於民,才可提高消費力,還有社會的安全網不足,使國民不敢消費,減低消費慾。因此政府的政策應當改變,只有全民消費,才可形成真正的消費潮,才能促成擴大內銷,經濟轉型的國策。還有,轉型的最後,會是發展民主,因為只要國民對政府有監察權,才能避免只有一部分人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