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鬧國是會議就是鬧民粹

2012-11-19 11:11: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在野黨繞開既有體制要求召開國是會議,這其實是一個政治騙局,也是政治鬥爭的策略。除了可能作廢既有的政府體制,也作廢了現行的憲政以及民主體制,甚至是在野黨的自我作廢。除了可能再次張揚體制外的民粹外,根本難期達成共識。
 
先看看誰出面要求召開國是會議的,召開的議題為何。民進黨前主席也是民進黨提名參選2012大選的蔡英文要求召開國是會議,議題集中於要解決沉疴難解財政危機。但蔡英文真的有意願幫忙馬英九帶領台灣度過財政難關嗎?套一句李登輝用過的話,這簡直是「請鬼拿藥單」。
 
通過國是會議,且就算有充分的代表性,有可能解開台灣作為世界經濟體系,且處於邊緣地位,因金融風暴承受後續作用的難題嗎?退一步言,財政危機不尋求專業,而思超越體制內的朝野對話,代之以「國是」為號召的會議,有可能取代專業而解套嗎?金融風暴已徹底打垮美國華爾街的金融作手,當然不必再抬舉金融怪獸的專業,但這絕不意味外行可以領導內行。
 
民進黨中常會跟進蔡英文的議題,建議邀集各階層領袖、各政黨代表召開國是會議。試問如何定義各階層領袖,如何確認各政黨代表,蔡英文此時又能代表誰。再者,國是會議如何召開?有無職能?若無,又如何取得沒有爭議的社會共識?這是一個大關鍵。既以「國是」為號召,就要有政治高度,民主體制又如何存容非民選、也非公投的政治高度?
 
蔡英文希望國是會議能夠達成三個目標,包括財務平衡、照顧公平與世代正義,找出具體可行、漸進實質改革的方案。這個三段論似乎很好聽,但其實是空話,至少第一項和第二項具有根本性的衝突,第二項又有內部矛盾,第三項則緩不濟急。可謂見樹不見林,只問皮毛不問根本,當然絕非國是會議所能為。
 
蔡英文以落選的在野之身而思2016年大選,創造議題,領導社會話題,這是東山再起的必由之路。是以不必意外蔡英文拉抬國是會議的功能,好似萬靈丹一般可以解決財政危機。是以也不必認定這是可取的,且未必比台灣的電視名嘴更高明,甚至可以說,這叫做民粹式參政,不過是政客挾社會不滿,以期左右政局。
 
從反面設想,召開國是會議的前提,幾乎等同承認政府職能瀕於崩潰,或意謂整個社會已陷入混亂或無政府狀態。由於公權力無從期待,只能借重社會菁英出面收拾殘局。要不就像李登輝當年玩弄的民粹,藉國是會議形成的風潮,破壞體制內正常運作,看似逼退既得利益者,實則為一齣個人奪權的把戲。
 
再就民進黨黨內高層生態觀察,蔡英文此舉等同作廢了民進黨黨主席,作廢了蘇貞昌代表民進黨和執政黨進行朝野協商的法定地位。作為第一大在野黨的領導人,不就是執政黨或國家領導人尋求朝野對話的首選嗎?何至讓蔡英文帶頭倡議召開國是會議。以蘇蔡兩人過往的選舉恩怨和瑜亮情結,試問蘇貞昌心中會作何設想和回應,誰又會相信蘇蔡兩人對此會沒有心結?
 
蔡英文推國是會議,除了作廢黨主席蘇貞昌本可和馬英九分庭抗禮的身價(相信蘇貞昌此時很後悔拒絕馬蘇會),其實也作廢了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除了少數可以進入國是會議的黨代表外,只會讓多數綠色立委從第一線的政治舞台退居二線,而且還得配合表演。愈是體制外,就注定立委們愈沒有角色。
 
馬英九邀請在野黨領袖對話而不可得,蔡英文想要鼓動國是會議,馬英九當然要借力使力,但不論民進黨或蔡英文都不會同意馬英九的回應,即由行政院和立法院主導具有實質意義的國是討論,讓朝野協商得出共識。最後還只能是藍綠內耗的鬥爭格局,而這只會惡化台灣的政治生態。何謂國是會議?除非台灣要鬧體制外革命,要成就某一個人奪權把戲,「國是」、「國是」,民主云乎哉?民粹云乎哉?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