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促成區域經濟夥伴自貿協定
2012-11-20 13:52:1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秘書長素林日前曾再度公開表示,由東盟十成員國和中國、印度、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等六個貿易夥伴國,建立起一個跨亞洲自由貿易區的議題,已得到原則同意,並將在11月20日於柬埔寨召開的高階層會上,由各國領袖啟動建立自貿區的談判,使這個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的跨洲自由貿易協定,邁出組建的步伐。當此美國經濟還在復甦邊緣掙扎、歐洲經濟又正淪入第二次衰退,國際正常發展遙不可期的時際,建立跨洲區域經濟整合進入具體化,將是一股莫大的發展動力,必受到各方所殷切期待。
素林在為建立跨洲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做背景說明時,曾強調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自貿協定如果能夠談得成功,這將是一項「重大成就」。該協定範圍內涵蓋約35億人口,正好是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另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總和,將達23兆美元,是全球一年GDP的1/3。以區域經濟整合出如此規模,的確是很大。在廣泛幅員基礎上,透過自貿協定規範內的貨物、服務、投資活動,促成的爆發力難以估量。對成員國而言,不僅可以對近年歐美經濟爛汙造成的損害,給予適當的彌補。更能在互補互利的自由貿易嘉惠下,締造經貿非常成就,使成員國的國力有大幅度攀升、人民生活改善。
從東盟本身的盤算,這項擬議中的跨洲自貿協定,基本上可說是東盟N+X發展的延衍。21世紀初,建立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啟動,到2005年,時間雖不長但進展順利,貨物貿易領域已開始推動降稅措施,使長期陷在關稅壁壘保護下經貿如一潭死水的開發中國家,可能體會到自由貿易的活力,和對發展的重要,乃進一步有了以東盟為本位,擴大區域經濟整合的念頭。於是在當年的東盟高階層會議上,倡議擴展建立東盟與外界自由協定。當時擬議中兩個大案,包括東盟加6、東盟加歐盟等,都在名單上。
促成東盟擴大自由貿易地盤的另一個原因,是東盟醞釀從鬆散的區域經貿論壇,轉型為仿歐洲聯盟的單一經濟區,形成在競爭劇烈的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主體地位時,若以十個成員國的綜合實力,每年國內生產毛額總計約2.4兆美元,目前和印度、澳紐、韓國相比,並不遜色。但到2015年正式掛牌為東盟單一經濟區時,似乎就略顯單薄,仍有必要得到對談夥伴的支持。若建立起自由貿易協定,和成員國在盟誼上結成緊密經貿紐帶,東盟在國際上縱橫捭闔,情況應可說是踏實多了。
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自由貿易協定的名號正式推出前,由東盟主導,已分別和中國、印度、澳紐、韓、日等國,簽訂下五項自由貿易協定(FTA)。且素林曾說,六個貿易夥伴國的經貿部長,在先前的會議中原則上同意嘗試,將目前所有的自由貿易協定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將來各國領袖們如果接納建議,決定啟動建立跨洲自貿協定談判,則在既有協定上整併,應能事半功倍,不難得到具體結果,達成簽署協議目的。至於另一宗東盟與歐盟27國的自貿協定,並無何基礎,以目前歐盟的處境,何來與東盟談判的心情。所以東盟10+6跨洲自貿協定,必然先行簽署,完成全世界最大的自貿區,為區域經濟整合做範例。
近年歐美經濟劇烈震盪,原先為東南亞國家產品輸出的主要市場,萎縮到不堪的地步。以往東盟相關人士所懸慮,出口將失去依賴的問題,終告赤裸呈現。所幸十年來東盟逐次建立的自貿協定,循著和平發展的途徑,讓參與的南洋國家領略新的觀念、拉動產能、適時朝調整貨物與服務平衡的方向努力,也得到國際直接投資的助力。於今東盟擬議的區域全面夥伴自貿協定將出台,正是亞洲崛起引導國際市場恢復秩序所必需。如何促其實現,是亞太相關方面所該達成的共同目標,理當克盡全力,排除萬難把擬議中的跨洲整合組織完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