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謝長廷的「逼宮」之說
2012-11-21 10:24: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繼美國大選歐巴馬順利連任和中共18大平穩過渡,確認就是10年前已經定調的習李體制全面接班。台灣民進黨期待的變局無一出現。歐巴馬連任,單就對台軍售和借重台灣制衡大陸論,在戰略想定上,歐巴馬只會比羅姆尼更穩重,而非冒進,台灣勢更難挾美自重;18大胡錦濤裸退,開中共最高領導人全職交卸的新例,也為新世代的領導人開了紅盤。這對民進黨基於「台獨」設想的預存期待,即中共權力交班必會帶來社會不穩的變數,美國大選勢必升高中美抗爭熱度,可謂兩頭落空,自不無失落之感,在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連番受挫。
謝長廷的「逼宮」之說,來自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和謝長廷有關成立黨內「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討論,蘇貞昌事後表示,美國大選和對岸的18大也都結束了,黨內將就此事討論。這就是外部形勢底定之後,民進黨不得不面對眼前的現實。而且是一個看不到有利於民進黨「台獨」走向的新形勢,「台獨」意識形態只會更受壓抑。在技術面,民進黨既派定了駐美代表,如何處理兩岸事務已屬不容迴避的課題。再就兩岸關係和台美關係的互為牽制論,也不容民進黨只有美國事務而無兩岸事務。
不論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是否可能因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而調整,但這是調整政策和思維方式的機遇,況且客觀形勢也不允許民進黨繼續敵視對岸的存在,必要務實以對。此所以蘇貞昌不得不表示,民進黨要討論「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組成和成立時機。至論「中國事務委員會」由誰來主持,民進黨傳出兩個版本,新版本是蘇邀蔡英文,立遭蔡英文否認;老版本則是蘇邀謝長廷,但謝要求蘇先整合黨內不同意見。這說明蘇貞昌對大陸事務的消極和被動,但又無辭以對。
「逼宮」之說,即由此而來,謝長廷拒絕回答蘇貞昌是否會(再次)徵詢謝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的提問。但謝長廷要求民進黨要有明確的兩岸政策以及相關表述。依謝長廷的邏輯,民進黨現有的三項決議文有關「一中」和「中華民國」的描述存在內部矛盾,必要重新整合。民進黨如果不承認兩岸的「九二共識」,那民進黨的立場又是什麼。
謝長廷據「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中華民國」國號的文字質疑:「我們對中華民國憲法的看法是怎樣,憲法是不是一中架構?如果是一中架構,接受中華民國等於接受一中架構。」這當然是推謝長廷的「憲法一中」,也是基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推演出來的「憲法各表」。如果說謝長廷有「逼宮」之舉,還不在主委人選而在美、中相繼完成大選和世代接班,面對新形勢,民進黨必要有一番意識形態的調整。
雖然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僅指「中華民國」,治權所及僅止於「台澎金馬」,而非指的「一個中國」的全「中國」,但相較「台獨」,至少在意識形態上已出現大幅調整,與其說謝長廷有意藉此和對岸打交道,不如說這是謝長廷要在島內和藍營爭天下的謀略,在兩岸政策上要和藍營爭論述權。是以「逼宮」之說,既針對蘇貞昌以及赤裸裸的「台獨」而來,也是衝著國民黨而來。對北京言,這是一個訊息,如果謝長廷「逼宮」效應發酵,島內的藍綠之爭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馬英九因此加速兩岸之間的政治接觸;一是島內兩黨在大陸政策上逐漸拉近距離。而且以後者的可能性居高。
謝長廷的「逼宮」效應,也不必排除島內之於兩岸政治接觸的話題將因此升溫,島內兩黨的選舉政見,即過去的「統獨之爭」或「台獨反台獨」之爭,將會出現新面貌,即一變而為兩黨之於兩岸政治接觸的策略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