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umbler馬英九看台灣病態
2012-11-28 09:27:4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英國經濟學人亞洲版刊出台灣領導人的一篇「報導」,以台灣對馬英九的不滿情緒,形容馬英九為Bumbler ,立即引起一連串的討論,總統府有虛心檢討的反應,緊接著各家名嘴就Bumbler 的詞義,發出連串的評論。在各式各樣的話題中,既有極端不負責的嘲弄;也有平心靜氣的討論。最有哲學意味的是電視名嘴沈富雄的結論,全台灣大概都多認識了一個英文單字。從這裡可以看到傳播的效應,以及媒體出口轉內銷的巨大威力。
但真正最有力的反駁是駐英代表沈呂巡的投書,單以經濟學人的數據指出,台灣人均生產總額購買力以及對外貿易的相對比重都超出英國,況且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七。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也說台灣媒體以笨蛋形容是誤譯。但這些只能擋住以此為題的批評,無法改變既有的刻板印象。
經由「崇拜洋媒體」,且引以為重的缺乏自信,加上八卦式的後製作,馬英九的媒體形象再次受到塗抹,一個四不像的馬英九於焉浮現。不論指責馬英九無能或是猶豫不決,乃至於指斥馬英九傾中賣台或取笑馬英九為笨蛋者,一時之間大量出籠。全島對現實不滿,或原就站在對立面的反對者,平常拿馬英九宣洩個人挫折為樂事者,再次得到莫名的快感。
這就是台灣赤裸裸的另一面,反映出個人,特別是自覺已居社會邊緣的受挫者對現實的無奈和無能,以及潛藏在下意識裡崇拜政治強人代為解決個人難題的失落感。如果拿領導人出氣而能產生某種程度的社會醫療效果也不錯,但若因此轉移話題和問題的重心,讓政客和投機者得以繼續買空賣空台灣,繼續讓馬英九承受一切,則非台灣之福。
在開放社會拿政治領導人開玩笑原不值得大驚小怪,台灣並非落後地區,來自國際媒體的報導,往往也只能隔靴搔癢,所見者淺;但如果拿來當正事辦,為此衍生的話題強化國是會議的正當性,那麼台灣距開放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在理性寬容之外的幽默感,還有好大一段距離。
看得出批評者對馬英九都有很高的期待,期待馬英九能點石成金,帶領台灣安享尊榮富貴,甚至為眾人遮風擋雨;期待馬英九是一名萬能鎖匠,能打開所有難關,反對者更拿著自己的虛幻意象尋找馬英九。當台灣社會有求於馬英九若政治強人,若萬能鎖匠,偏偏馬英九真想照辦卻做不到,對馬英九焉能有正面評價。
但正為馬英九太過於Bumbler,或說馬英九所以會成為Bumbler,正是出於馬英九過於求好心切,滿腦子的全民總統觀,以致國家大政變成齊頭式平等,前後失據,藍綠不分的結果是藍綠更不滿。再就一般升斗小民言,原寄望馬英九的政見可以兌現,更寄望兩岸和平發展可以創造「黃金10年」。但以台灣出口替代型的經濟體質,幾乎不可能自外於全世界的經濟衰退,況且是幾近崩潰的金融風暴。但馬英九稍想加富人稅,稍想打壓房市,立即換來空前未有的大反彈,貧富和藍綠皆罵,原期面面俱到,卻換得裡外不是人。
這反映出台灣世俗社會的現買現賣價值觀,資本家以及在上位者不求提升競爭力,不思科研升級和轉型,包括有主管科研的政務官,宣稱台灣人才不足以搪塞,但究其用心,不過是藉海外求才之名以自抬身價,至論台灣貧富落差加劇,社會公道惡化,顯非依賴馬英九的政治扈從們,自居精英且無所不能的那些學者政務官所願關切。
在民主社會怎能容忍在上位者大權在握,又如何可能全盤仰賴領導人代辦一切。這是馬英九的難題,也是台灣有無未來發展的危機所在。馬英九的Bumbler,此固源於馬英九的政治人格有「更正」大於「開展」的缺陷,也折射出台灣民氣樂於享受八卦式評論,陷入議題集體失焦的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