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泰工業生產指數勁揚的喜訊
2012-11-30 09:26:4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工業經濟辦事處27日公布,10月工業生產指數初估值比去(2011)年同月勁揚36.12%,是5個月來首見成長;另產能利用率則從9月修正後的64.16%,升到67.93%。在生產事業領域中,工業生產指數只是產業指標的一個項目,但由於這項指數接連滑落幾近半年,再見到有不俗程度的回升,無論如何是件值得高興的事。而且10月見到的國內經貿訊息,次第有差強人意的表現。加上國際環境,也分別冒出復甦的苗頭和可靠的正面推估。縱然難謂經濟從此就能順利發展,但環境有改善,秩度趨向恢復,深入檢討、觀察,積機做好力爭上游的準備,此當其時。
泰國現階段的經貿資訊,聽來能令人稍感寬慰的還有:據國際稻米研究所指出,隨著泰國加速國家庫存的稻米銷售,2013年稻米出口可望從今年的730萬噸,增加至850萬噸,超越印度出口的700萬噸,重回到全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國的地位。連同日本汽車產量今年10月就到了去年同期的5倍多,約為25萬2100輛,創史上新高,出口年增達79.7%。對泰國而言,稻米、小汽車都是產業中的強項,這些主流產業在歷經挫折後,重新回到領先地位,自具多重貢獻。
產業和貨物貿易是一體的兩面,產業成長自然要貿易市場有適當配合,才可以促成經濟發展。以言貨物買賣,泰國10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15.6%,達到195億2000萬美元,但增幅並不如預期的20%,因去年10月的洪災拉低了基期;進口則躍增21.6%,為219億9000萬美元,使全月貿易逆差達24億7000萬美元,不如上(9)月有11億5000萬美元貿易順差。雖然逐月對比逆順差不大,但到了生產事業待市場擴大以增長信心的關鍵時刻,貿易拓展作為是該加把勁的。
尤其,以往曾為泰國依賴為主要市場之一的美國,在金融海嘯紕漏拖累經貿沉淪若干年後,最近竟連續出現明顯的經濟復甦徵兆。輿論不乏嚷出美國景氣正在走出陰霾的高調,使美國人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內需頗有起色,能夠帶動活絡經濟。而上星期剛過完感恩節後的第一個黑色星期五,美各色人等搶進消費,一時傳統和電子商務市場爆量破表,導引股市大漲,乃被當做美國經濟跳脫泥淖的例證。泰國已減輕對美國市場依賴,於今美市漸告恢復,至少又多出一個選項。
東盟轉型為東盟單一經濟體,基本上已型塑為一個自由貿易區,加上東盟先後又和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紐等分別簽署了貿易協定。東盟成員國依循協議進入自由市場活動,已是一條不歸路。事實上經過近10年的接觸磨合,在零關稅、掃除保護主義障礙、強化服務貿易、擴大投資等規範下,參與活動的所有國家,都承受到自由貿易的嘉惠,獲得逆勢成長的好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於今國際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從自由貿易所得到的經驗,正是開拓市場、堤升產業競爭力的最佳工具,問題是各經濟體本身準備好了沒有。
泰國若干產業,如前面所提到的工業、稻米、機動車輛等,分別有了令人側目的表現,是基本面穩固的證明,對於國際經濟復甦,搶進市場卡位,必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學術界對於產業生存的要求,卻是秉持「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原則的,經濟體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成功卡位,當然有此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產業還得轉型,否則即便取得自由貿易區成員資格,未必就能有所收穫,如前文約略提到的產業競爭力育成的輪廓性觀念。所以,泰國今後對傳統低成本的製造業模式依賴,一定要設法減輕,在力爭上游的過程中,同時也得鼓勵業者積極研發轉型,制定前瞻性的規劃。本來產業的設備生產、設計製造,已是相當複雜的問題,並不容易了解,但對現代化相關趨勢,若全無概念,則永遠找不到多元化新市場,遑論開創產業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