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以後,還須豁起來

2012-12-17 11:55:5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鎖國時期,中國大陸是仇視美國,美國被稱為美帝;在文革時代,是衝擊美國,在東南亞,是輸出革命,在越南,是加強革命,助越共攻打美軍;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方面是妒忌美國,想與美國爭一日長短,另一方面有部份人崇拜美國,留學美國,定居美國,變成一種時尚,在國內,代表美國的物質文化,諸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竟然席捲各地,變成一種時髦,究竟中國有一天站起來後,能否真正豁起來呢?
 
在台灣經濟起步的新階段,崇美變成了一種風氣。最明顯的例子,是把美式英文叫作美語,可以留學美國,算是光宗耀祖,能夠移民美國,更是祖先有幸,但留學美國第一學府哈佛的馬英九,不是回到台灣?否則今天絕不會當上總統。蔡英文留英,亦畢業於英國一流學府倫敦經濟學院,但絕無崇英的言詞,反之,「六四」的民運人士,部分已不再認祖歸宗了。
 
因此,中國人要認識西方,理解美國,否則站起來以後,就算可以走出去,仍不能豁起來。走出去的第一步,當然是建立一套強而國際化的貨幣,目前人民幣經常帳已自由兌換,但資本帳仍未全面開放,開放以後,又如何處理與港幣、澳幣及新台幣的流通賬。中國大陸要與國際接軌,更如何在制度與觀念的層面作出微調,因此第二步亦不好走。
 
需要微調的還有思想方式、意識形態、傳統桎礙。目前在大陸,以至兩岸四地,都被小圈子心態、家天下傳統、大一統思想、次封建意識,與民族觀偏見所影響。已經100周年的辛亥革命只是外在的革命,今後中國人所需要的還是內在的革命。
 
在台灣,仍然擺脫不了企業的家族化、政治的族群化;在大陸,何嘗沒有上海幫、黨團派的出現,只有在香港,由於較為西方式與現代化,這種現象才不太明顯。中國社會,仍有次封建的意識、家天下的傳統,這種意識與傳統,甚至傳染到鄰近的國家,如是在北韓,可以由金日成,傳位給金正日,又想再傳位給金正恩。毛澤東只因兒子早逝,才會美夢成空。但在今日的大陸,已由家天下轉化為黨至尊,還有,由於民族觀的偏見,所謂民族主義,已淪為民粹主義,排外思想,和孫中山的民族融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完全背道而馳。改革開放的最終,應當是思想放開,而兩岸和解的最後,應當擺脫大一統的局限,只有逐漸接近,逐步拉近,才是最佳選擇。
 
今天中國人的崇洋,只是著眼表面的物質,而非背後的精神。而西方的文明,亦有其交替性與延續式。上世紀的前半部是大英帝國的雄霸世界,後半部是大美霸權的震懾全球,但大英並沒有淡出國際政治舞台,而是讓小美變成大美,最後和大美一起走,這種彈性、忍讓、豁達,中國人做得到嗎?
 
美國之所以成為大美,除了種族的包容性與政治的包涵性以外,還著眼於三個目標:第一,市場的外展,將國內過剩的生產力轉向歐洲,侵蝕歐洲市場;第二,美元的外延,將過多的美元轉為國際金融信用;第三,軍事的外展,將戰時強大的軍隊,轉成全球的布防,如是在西方有北約,在東方有東協,因此就算到了今天,美國仍然豁起來,因而吃得開,反之正想走出去的中國,仍未做得到。市場與貨幣,仍無法和美國比較,海軍就算有航母,仍走不進太平洋,走不出南海區。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