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3黨智庫學者台北交鋒

2012-12-20 12:38:4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台灣大學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辦,實由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主導的兩岸學者「台北會談」,前些日子在台北開了兩天會,主題是「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此外,淡江大學也辦了一場兩岸學者研討會,主題是「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由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發表專題演講,強調兩岸有必要更多溝通和政治對話。在態勢上,兩岸包括綠營似皆有意朝開闢二軌對話。
 
兩岸學者關切的話題頗為分歧,特別是智庫學者因立場分明,分歧更深。但學者們很有興趣聚首,摸摸對方底牌,兼可表明不同立場;若從正面看待,只要有溝通,至少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和誤判。
 
以立場論,台灣綠營學者很在意兩岸經貿依賴和發展國際空間,強調認同分歧,民主和人權的價值;大陸學者則關注統獨走向和政治談判,期待增強認同感,雖然各說各話,但也在傳達政策訊息。
 
智庫學者作為兩岸兩軌接觸的觸媒,就兩岸目前處於和平發展進入深水區的形勢論,對話和溝通,自要較過去更形重要。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若在一時之間無法正面展開,經由二軌接觸,維繫必要的互動,以期創造兩岸和平利基,也確有必要。
 
這兩場類似論壇討論的研討會,藍綠紅三色智庫學者齊聚一堂,且藍中有統,紅中有京派、海派和閩系,綠中也有不同派系,這就是兩岸三黨之間新的對話型態,在多邊互動中,也創造了新的氛圍。
 
氛圍的改善固然可以緩解分歧和衝突,但兩岸三黨的結構性分歧也因此更見分明。兩岸三黨智庫型學者各有偏重,恰恰顯現出:因立場不同和形勢的轉變,反映出一個不斷變動的三邊互動關係,而且嵌在兩條平行線之間,以文字表述,三角形的底邊兩端點分由統獨標識,另一端則為紅點;平行線就是中美關係。以現狀論,這是一個不等邊的直角三角形,即國、共與國、民兩黨互動決定了三點之間不同的距離。
 
此一三角關係所以會不斷變動在於藍綠紅之間的距離,因互動力道的消長和策略運用不同而互為牽扯。兩條平行線愈接近,反映出中美、台美互動良好、兩岸關係良好。設若國共距離不變,民進黨被迫也會拉近民、共之間的互動距離,兩岸三通和簽署ECFA逼使民進黨接納現實就是例證。綠營若要抵拒,民、共之間的距離因此拉長,則島內國、民之間的距離也會拉長,爭執更烈。藍營執政,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若因此縮短,但縮短到美國感受到戰略利益受損,就會出面干擾,綠營也會全力反對,平行線再次撐開距離,這就是兩岸何以未因馬英九連任而拉近距離。
 
三角形的三個端點何時可以拉近,用什麼力量拉近,或受什麼力量牽引而被撐開,在順逆之間,或許還會出現此近彼遠的情況,並在不同時段,各有異同。設若邊長即平行格局不變,且兩岸關係若走向對抗,則底線兩端的藍綠則可能因此縮短距離。若兩岸關係愈走愈順,台獨意識形態若無法隨之調整,底線兩個端點就會拉開距離,斜線也會拉長。
 
設若中美關係和兩岸三黨關係呈現兩條平行線和等邊三角形,因為結構相對穩定,兩岸形勢和島內兩黨就會出現僵局,或只能維持現狀。中美關係也將因海峽形勢嚴峻,無從拉近距離。相對於國、民兩端點,紅點位於頂端,若動能累積到一定的位能,即中國崛起,對島內即會形成巨大的壓力,國、民兩點抗拒力道不足,即可能出現大變局。
 
如果說2030年美國總體經濟力真落居中國之後,這會是絕大的翻轉,也會是大變局。兩岸三黨智庫學者的對話和溝通,也無妨前瞻大局可能的變化,特別是綠營學者群,在交鋒之餘,也可以設想統獨力道的消長,以及應變之道。
 
关键词:台海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