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保險大崩解和大改革
2012-12-24 11:16:3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勞保財務拉警報,再度凸顯台灣現有主要社會保險制度,面臨經營上的財務風險。這與其他已發展國家曾經面臨的挑戰經驗類似,主要是制度設計時的人口結構參數已經大大改變,如果不在制度上作相應調整,不僅僅是財務黑洞難以填補,甚至可能動搖社會的安定。
表面上來看,這個問題的產生是源於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同時併發,這當然可以歸因於人口結構變化預測的不夠精準及防範不足所致,但是更深一層的追問,則可能是人類在疾病的控制,尤其是嬰兒夭折率的有效下降,以及公共衛生、疾病醫治能力提升所致。然而,這不也正是人類文明所追求的目標嗎?
接著的可能原因,則來自人們和社會對家庭、子女價值觀的轉變。這就會影響家庭結構和規模,使得原本作為社會安定、存續的基本單位,遭到結構性的衝擊。造成家庭作為世代間自足及互助的功能無法持續,少子和老齡交互形成社會保險制度難以為繼的人口結構因子,使得受撫養人口把撫養人口給壓垮。
再加上強制性、壟斷性地由政府獨家來提供的社會保險機制,其費率設算經常會受到政治干擾而偏低;再加上營運機構公營化常見的低效率,甚至兩者又很容易交互強化,最後會帶來在事後評估上的難以區隔,進而演變成無法有效監督營運的結果。
擺在眼前的社會保險體制,往往是一個虧損累累、績效不彰、甚至組織臃腫的形態,所呈現的保險收支也常常是浪費、虧損。這樣的結果又與原本人口結構參數的過度樂觀估計、相互參雜,甚至在追究合理解決方案時,又成了相互推諉的原因。
面對此一困局,在政治上的確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再加上,偏低費率的調整,就像台灣政府對水、電費的低價補貼,一旦決定回歸正常化,其政治壓力往往是超乎預期,甚至還會有決策官員面臨下台的挑戰。年初,馬英九總統在油、電價格雙漲時,曾自況要戴著鋼盔往前衝,無奈在遭逢不景氣的壓力下,連主帥的決心也越過不了龐大的民意反彈,使電價調整終於還是以凍漲收場。
其實,回到社會保險費率的調整,應該還是要先檢討人口結構參數的設算,把戰後嬰兒潮後人口平均餘命的延長作必要的反應,然後再對現有法定退休年齡作一檢討,並與退休金支出形式的變革,設計出新的退休金支領套案,一方面為健全保險機制的財務規劃,另一方面也給退休人員有不同套裝選擇的可能性預留空間,這也可加大制度變革的彈性及新舊體制銜接的成功率。
當然,一直以來,不斷有人主張並鼓吹社會保險制度必須由政府來承辦。但也有人,主要是受過經濟學理訓練的人士,對於政府獨占、公辦的形態一直存疑。事實的發展似乎也驗證了這樣的疑慮,因此在未來社會保險機制的檢討與重建中,如果能把保險人的保險機制選擇權納入,或許是另一種重要的體制創新。
也就是說,除了現有公辦保險機制之費率和保險給付方式進行變革外,同時允許民間營利的保險公司,自行設計不同退休保險產品供民眾選擇,而且不以立法限制政府公辦為第一層基礎保障、民營保險為第二層附加保障。這樣的體制變革,或許是社會保險走出另一片天的關鍵。在現有體制面臨極大困境時,也應該是變革的絕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