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習近平有溫差
2013-01-04 08:51:4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最近重申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互不承認主權,但互相承認治權的特殊關係,在未來的任期中,還是會擴大和深化兩岸關係,互設辦事處,並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全面修法,以期肆應兩岸未來發展;但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依然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這是馬英九第二任有關兩岸事務的主題論述。或謂這是馬英九為了回應新黨主席郁慕明要求馬英九回歸憲法,恢復「國統綱領」,始有重申兩岸定位之舉。
如果馬英九是被動回應,那麼兩岸是否可能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即兩岸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識上,尋求「一中各表」的新境界,即由「各表」進入「共表」的階段。至少馬英九可以間接肯定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吳伯雄此前傳達「兩岸同屬一中」的「一中兩區」。如果說兩岸政治互信不足,甚至有所倒退,這可能是關鍵。
相應於習近平負責撰稿的18大政治報告,要求能就兩岸未來政治談判預為準備,並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這當然應包括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的協商,為的就是增加政治互信,至少也是開創兩岸政治對話的空間。是以與其說馬英九在回應新黨主席郁慕明,不如說也是在回應習近平。不願跨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修法和互設辦事處都僅止於兩岸兩會的互動機制,兩岸若有政治對話也僅限於民間的溝通平台。
準此以觀,兩岸領導人雖無言辭上的交鋒,但也少有交集,可謂各說各話。就此推論,馬英九和習近平兩人在未來3年當中看來還很難會面,兩岸相關智庫學者的二軌政治對話,也可能停留在各自表態或宣示立場而已。雖然藍營中人從郁慕明到張榮恭愈來愈覺得有必要突破保持現狀的格局,況且兩岸經濟後續商談會也將愈來愈「經中有政」。對此,馬英九都沒有正面接腔,態度很冷淡。
習近平日前走訪民主黨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時表示,「要學習閩南話,將來跟台灣交流更密切。」雖然習近平只是建議台盟台籍幹部學閩南話,可以預想,對岸官員往後訪台時,總會主動亮幾句問候語。閩南話就是台灣話,此外還有客家話和原住民語言,可以相信習近平必然看得到台灣政治領導人,特別是馬英九、宋楚瑜勤學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影音鏡頭。習近平在福建待了17年,說不準閩南話也能說上幾句。
單就學習閩南話可以感受習近平/馬英九有溫差。習近平想要拉近兩岸距離,這不是拉近政治距離而是兩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算是統戰,但也傳達了對方言的尊重。台灣吳敦義曾經以「無縫接軌」形容人事換班,那麼習近平此舉或可歸類為兩岸人民對話的「無縫接觸」。
馬英九和習近平兩人雖都是領導人,但兩人所處體制和處境不同,不必強求站在同一標準上比較。但兩人的風格畢竟決定了兩岸相處的氛圍,習近平想更親近些,要有感接觸而且有溫度。馬英九則想講清楚兩岸主權之同和治權之異,重點仍在治權之異。
單就中華民國主權論,兩岸不應存在距離,且應共享主權。政治現實卻得堅持治權之異,基於現實需要又得彼此承認。若就此切割了主權和治權,也把兩岸切開了,切得愈深則兩岸愈遠,期待兩岸和平發展積累政治互信反而是兩難。這正是兩岸當前也是未來最大的難題。
馬英九為了維繫台灣內部政治安定,選擇消極應對北京的兩岸論述,也憚於和北京直接溝通政治議題。可以理解馬英九施政有為難之處,但消極和被動畢竟很難爭取歷史地位,更容易落入後手,這未必是台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