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灣民進黨嗆馬「火大」遊行
2013-01-15 09:58:3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就在蔣經國總統逝世25周年的這一天,馬英九上午低調去了一趟頭寮謁靈,下午民進黨啟動火大遊行在台北市街頭嗆馬,馬英九則在辦公室批公文,相信馬英九也會同步了解辦公室之外的怒吼。朝野隔空互動幾無交集,台灣政治也只能愈見內耗。
火大之後,民進黨和黨主席蘇貞昌不可能就此罷手,必然還會持續升高批判和反對的力道。誠然,馬英九受制於大環境無從兌現選前的政見,民意支持度長期偏低,但民進黨受制於以「公民運動」為訴求的黨內民粹,更難接受朝野對話,除了批判,也難有實質作為。
為了召開國是會議解決年金問題,為了救經濟要求撤換內閣,為了反中資要求駁回壹傳媒交易案,為了日子難過,在得不到滿意「回應」的情況下,民進黨發動群眾上街抗爭。但就政治人物的謀略言,身為黨主席,蘇貞昌為了維繫個人政治聲望和黨內權爭優勢,也不能不賭這一記。
在台北街頭一片火大聲中,號稱有十幾萬群眾從全島各地趕來抒發不滿,但燃燒這場政治怒火,相信也會激發藍營選民的警覺,未必對馬英九不利。或許蘇貞昌還沒有搞清楚,民意反馬並不意味必然支持民進黨,而是出於人民的焦慮感,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在遊行當中,民進黨籍的卸任副總統呂秀蓮要求當初反扁的紅衫軍出來嗆馬,對照陳水扁執政時百萬人上街頭的場景,呂秀蓮顯然意有所指;民進黨以一個月的時間,始從全島發動十幾萬人來嗆聲,或許可以有效完成一場政治消費,但有可能就此解決國際金融風暴帶來的負面效應嗎?此外還有更嚴肅的問題:即日本繼美國之後大印鈔票,一場可能還未來臨的金融風暴,或將掩襲而來。
其實民進黨嗆馬的種種批判都出於「共富貴易,難於共患難」,馬英九執政團隊又過於樂觀。這也是台灣邁入現代化之後,如何順利轉型的典型困境。即經濟起飛後,整體發展進入高原期,過去的利基不再,新的產業和規模經濟,未能提供新的就業空間,若再加上民主化的畸形發展和怨懟甚深的歷史記憶,朝野長久以來的互信不足,在在都可能引爆不滿。
百物飛漲(台北指標房價其實已經下跌),就是薪水不漲,連帶波及對軍公教及國營事業人員退休和年終福利的不滿。對這些,馬英九都得概括承受,還被戴上了「無能」的大帽子。這其實應驗了台灣正要進入後現代的種種考驗,一個M型的社會已然成型,貧富差距只會愈拉愈大,暴發戶和不當得利者燈紅酒綠的同時,可以看到有更多邊緣人嗷嗷待哺。
政府官員警告勞保可能破產,數百億勞保基金瞬間被提領,這說明人民和政府之間的信任感不足,偏偏官員但知示警,不知公權力必要承受所有後果。油電雙漲引發的民怨所以長久不熄,不在政策上的是非對錯,而在「漲價有理」的說服力不足,政策作為不夠細緻。以致人民拒絕和政府共度難關,也讓反對黨和政客們有機會鼓動民意站出來反對撙節。
北京或許可以放心,這場火大遊行有一個特色,就是沒有兩岸議題,且幾乎集中於生活面和經濟面的問題,反中情結只偶見露頭,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這既是民進黨的策略,相信也反映了另類的政治現實。
蘇貞昌在嗆馬的高調聲中,發出換政策、換立委、撤換內閣、換政權、罷免總統的種種訴求,若情勢不變,朝野的對峙只會更見尖銳,後續的改革自更難推動。「火大」遊行落幕了,沒有後續的街頭騷動,這是進步;但今年的520已預告有事,2014年的選舉造勢,已經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