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的美國角色自陷困境
2013-01-22 09:57: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卸任前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談,就釣魚台的緊張情勢表態說,「反對任何企圖破壞日本管轄權的片面行動,同時我們敦促相關各方採取步驟以防範事變,並透過和平手段來處理歧見。」基於美日安保同盟,希拉蕊的語言不令人意外,但何謂「相關各方」,除了日本和海峽兩岸之外,並無他者。
涉及釣魚台爭議的美國角色既可以是第三者,也可以選邊。但此時選邊容易,扮演第三者難。希拉蕊的訴求很清楚,美國選擇支持日本具有現實利益,但看不出有大智慧和大戰略,還是停留在結盟和尋找假想敵的思維裡,以期維繫美國霸權。
再就希拉蕊發言的時間點論,希拉蕊既已確定卸任,自應等待歐巴馬第二任就職後新的執政團隊上任,況且還是涉及重大政策的發言。所以等不及,應是出於日本安倍內閣亟於取得來自美國的背書。安倍本人則在同一時段出訪越南、泰國和印尼,意圖平行於美國的亞太戰略再平衡,協同參與對中國的大包圍。當然也不必排除,歐巴馬本人不願在第二任就職前夕或就職演說中直接介入,即可以有限度的支持日本,但遏制中國只能運用戰略活套而非死結。
美國此時的戰略優勢當然不比冷戰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更絕非當年著重意識形態可比,經濟力量帶動國勢的崛起,在國際社會也有新的面貌,對外肆應的能力和自信心也遠邁過往。這些情況對美國所設定的「普世價值」和秩序言,依然是無法操控的「異類」,認定這是來自「他者」的挑戰。
問題出在美國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崛起,以雙邊龐大的經貿互動論,既存在互惠互利也存在競爭和緊張。美國期待中國打開大門,而且期待照搬美式風格,但在這方面,美方深有挫折感,為此雙方政治互信偏低。中方對美國的霸權意識和作為未嘗沒有警惕,更無論政治體制互為扞格,矛盾和摩擦即不時發生。
以現實利益論,美國的亞太戰略再平衡,和日本此時的擴張性戰略利益一致,是以釣魚台爭議,美國的選擇空間並不大。再就合縱連橫的基本操作言,美國也樂見日本搶先出面牽制中國。讓釣魚台持續發燒,更能顯豁美國的優勢。但美國也深知結盟日本的限度,不能鼓動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不能為釣魚台爭議,讓日本牽著鼻子走。
再就兩岸情勢言,美國期待兩岸和平,與其說是樂見兩岸和平發展,不若說那是戰略再平衡當中,支出最小,獲利最大的選項,但這要建立在兩岸不即不離的前提上。只要中國崛起的勢頭不變,美國只會更著力於在東亞地區尋求能起遏制作用的槓桿和著力點,台灣可用,至於台灣對釣魚台的主權訴求顯已超出可用範圍,必然會受到美國的壓制。
美國既為日本公開撐腰,且「警告」意味十足,但也僅止於此。希拉蕊口中的「相關各方」,台灣方面立即表示不影響對釣魚台主權的訴求;但北京的批評很不客氣,認為希拉蕊的發言為「不智之舉」。北京外交部回應記者提問時更直指:「美方言論罔顧事實,不分是非,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敦促美方謹言慎行,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釣魚島問題 」。
從兩岸的反應看出,美國之於釣魚台的角色,並未能取得「相關各方」的正面回應,美國或許可以壓抑台灣的訴求;但反而引來北京的反彈和批判。北京所以會有激烈回應,也是算準美國的角色僅止於立場的宣示。再就美國戰略利益言,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為釣魚台爭議陷於被動。或謂美國已私下向日本澆冷水,要求日本尋求和中方對話,這就具有兩面性,不但權謀,也非負責任的表現。
是以美國之於釣魚台的角色看似立場明確,實則自陷困境,不是沒有可能為反制日本的冒進付出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