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失業潮可能帶來的影響

2013-01-29 09:52: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所屬的國際勞工組織22日在「全球失業趨勢年度報告」中統計,去年的世界性失業總數為1億9700萬人。從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失業率持續上升,預估今年將有510萬人加入失業行業。大環境還在動盪不安,會使全球失業人口可能突然2億人。由於構成失業的原因錯綜複雜,這項屬於關鍵性指標之一的數據,升沉起伏,各地難免會有感覺上的落差。但是其對整個經濟情勢還沒有回歸於常軌的意涵是明顯的。亞洲方面經濟失衡的狀況雖在控制中,泰國對失業問題的感覺也未達到強烈的程度,但全世界失業人增加,影響非同小可,卻是該特別警惕的事情。
 
緊接著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趨勢統計發表後,西班牙當局亦公布了西班牙失業人口已經超過26%的訊息,如此數據,無論抱如何「淡定」的態度,也會覺得是個頗為嚴重的問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分析,隨著貿易全球化深入每個角落,造成勞動市場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富裕國家的工作外移或外包到開發中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逐漸成為常態。而對於失業的反應,從歐美中東近年的若干事件,大致可以看出端倪,不予適時解救是有危機的。
 
失業率居高不下,對歐美若干國家而言是難以釋懷的。雖然近年不時有經濟復甦徵兆顯露的說法,國際經濟組織也偶為應和。但是縱有可資徵引的復甦現象,若從失業狀況觀察,正面的前景也還需要時間來鞏固。目前種種堪稱可喜的苗頭,都局限在象徵經濟構面,以工業、商業、服務業為主體的實務經濟構面,則還存在諸多不安定因素。許多工商企業仍提不起增加僱工意願,寧可以徘徊瞻顧方式來度過一段欠穩定的歲月,形成失業空窗。
 
再以美國的表現為例,該國失業率在金融海嘯發生前,約為5%,在國際採認的適當水準以內,到2008年6月後一路攀升。歐巴馬總統於2009年1月執掌政權,對失業狂潮一籌莫展,當年10月晉到10%最高紀錄,雖採取7870億美元救市計畫,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上,作用有限。之後雖告下滑,但幅度不大,直到歐巴馬競選連任前不久,由聯準會祭出第三度貨幣寬鬆(QE3)政策,用行政力量將失業率壓回7.9%,構成歐巴馬連任成功的因素之一,根基是不穩定的。
 
前述近年歐美失業故事,是「先進國家」的共通現象,也就是國際勞工組織指陳,世界金融部門的「起色」,無法引伸為製造業等實業部門的復甦。相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經濟體,在金融海嘯期間逆勢求生存過程中,投入工商業和原物料產業,就得一步一腳印,並無虛擬空間。舉凡拓展區域外市場、供應居民實際需要、建設關鍵基礎設施以提供工作機會,都屬於實務工作構面。所以東南亞區域的經濟成長率,大致能維持在4%至6%間,失業問題並不顯著,向是外界稱奇的對象。
 
以泰國的情況為例,商務部去(2012)年底公布,11月出口較2011年同期勁增26.9%至195.6億美元,寫下15個月來最大增幅。這項紀錄,顯示泰國工廠恢復了全能生產,擺脫全球需求下滑和近年洪澇為患的陰影。同時,中央銀行維持基本利率在2.75%,原因是今年出口展望良好,預估輸出將成長會倍增至9%。和還在備受失業問題困擾的歐美工業國家對比,會使區域內的國家信心增長。
 
失業問題是經濟實務方面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免於失業人口增長糾纏,對經濟和社會穩定是件好事。不過,經濟全球化深入每一個角落,在發展過程中也還有更多變數和衝擊要面對。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要持盈保泰的困難度更高,切莫等閒視之。
 
关键词:世界性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