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政績難論定 李克強上位前路難

2013-03-08 10:52:1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這次北京人大開會,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國務院的換代改組,溫家寶下,李克強上,開始名副其實的李克強時代。但是,由於溫家寶執掌國務院時間長達10年,人脈廣布,李克強上台之初,難以擺脫溫家寶的「政治遺產」,能否雷厲風行,除舊布新,確實是一個未知數。李克強上台,最大的棘手挑戰,就是如何給溫家寶時代定位。因為溫家寶的定位,涉及到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關係到如何看待溫家寶,他是一位明相,還是一位庸相?二是他留下的中國經濟現狀,是一個好的「遺產」,還是一副「爛攤子」?這兩個定位,關係到李克強自己未來的定位,是超越溫家寶,還是不如溫家寶?
 
在胡溫體制行將閉幕的時候,海內外一致認為,與胡錦濤相比,溫家寶的色彩多樣,各方評價南轅北轍,莫衷一是,定位相當困難。有人說,他是人民好總理,與人民息息相關,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好演員,作秀很多,實績很少;有人說,不管如何,中國第二大經濟體在他任內達成,溫家寶是有功的,但也有人認為,在他任內,房價高漲,貪污盛行,加上濫印鈔票抵禦金融危機,讓中國經濟表面繁盛,內裡虧損,留下很大隱患。

不僅如此,由於溫家寶在胡溫體制的常委會裡,基本是「孤家寡人」,因此,他奮力一搏,在任內的最後幾年,「仰望星空」,高喊政治改革,認同普世價值,以至於凸顯出其他常委,包括胡錦濤都十分守舊,他的悲情呼喊,讓海內外震驚,咸認為他是不亞於胡耀邦、趙紫陽的黨內改革力量。一直到《紐約時報》撰文揭露溫家寶家屬斂錢有方,儼然已經成為擁有100億人民幣身價的望族,才有大量民間的負面評價出現,直指溫家寶虛偽,絕非忠臣良相。如此一來,黨內外對溫家寶的評價,更加兩極化。這種情況,這對接班的李克強而言,並非是一件好事。  
 
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李克強企圖心很強,會在上任後與黨總書記習近平呼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推動新政。願望總歸是願望,但在事實上,李氏即位,除了改變一些文風會風,以圖建立新的形象以外,在短時間內,面臨各方掣肘,很難有所作為,而人事上的掣肘首當其衝。這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國務院部長級人事組成,依然「溫氏色彩」很濃,尤其是金融體系。

這一方面是因為新的人才不夠,難以找到合適人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外面一直盛傳,胡溫體制結束後,溫系人馬,尤其是金融高官,將要受到清洗,中共極不願意在人事問題上給「外人說中」,同時也要穩定過渡,因此無法實現「人事大搬風」。也因為如此,李克強入主的國務院,就無法在短期內「去溫家寶化」。其次,在國務院副總理層級中,張高麗、劉延東、汪洋等人,資歷都不淺,是否會唯李克強馬首是瞻,相當存疑。而馬凱等人,又比李克強懂經濟。這種狀況,與溫家寶執政國務院時期張德江、王岐山的強勢也差不多。因此,李克強要「一統國務院」,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更何況要立馬取得政績。
 
由此可見,李克強在兩會後走馬上任,還需穩住陣腳,努力尋找新的人才,以及與張劉汪等人好好磨合。與此同時,要廣開言路,與各方智囊切磋,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一旦推動,就一竿子做到底,做出成效。目前可以大刀闊斧做的,就是進行大部制改革,尤其是把鐵道部合併到交通部。當年李克強做副總理,領銜推動這個改革,結果不敵鐵道部的「三親六戚」,鎩羽而歸。如今正好以鐵道部「祭旗」,成為這個「獨立王國」的終結者,以此樹威。李克強要成事,必須與溫家寶在個人特質上做出區隔,不做秀,不做假,幹實事,以政績奠定權力的基礎。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