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野生動植物使地球得以永續發展
2013-03-09 12:27:2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來自全世界178個國家的專業代表,從3月3日至14日齊集曼谷,參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第16屆大會。這項在世界性環境保護體系下,承擔起維護野生動植物國際交易秩序任務公約的推動任務,和地球永續發展的目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更具體說,簽署公約的國家依規定採取措施執行決定,將使地球野生動、植物,得到應得的生存條件。不致因人類違規行為而造成自然界失去平衡,終而釀成無以發展的巨災。因此,這項又名為「華盛頓公約」集會行動和執行相關措施的表現,等於站上維護生存的第一線,但以目前狀況,各方還有頗多改善的空間。
從「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於1975年簽署生效並付諸實施起,該公約即將約3萬5000種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的國際間買賣,納於保護、控制、監管之下。簽約國應在公約規範內,禁止不當行為,不可違誤。按照公約立案的精神、相關的要求,野生動、植物的買賣有了規範,應可無失衡之虞。人類和野生動植物共生於地球,自可高枕無憂,地球亦能世世代代永續發展,整個結構和諧而有秩序。因此,透過公約執行,維護全體生存,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但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近年大多相信,若目前動植物滅絕速度不被重視,在人類對於脆弱生態體系造成的衝擊下,兩棲動物、哺乳動物、植物、魚類,都無法避免悲劇發生。科學領域實事求是,他們也檢視了近代史上失去的物種數目,然後發現物種絕跡率比預期中高出許多。也就是說,在人口成長、資源消耗、氣候變遷的推波助瀾下,生物物種維護不周,人類似乎無可避免走向荒蕪大地和空無一物海洋的窘境。
國際組織對於科學學術領域言之有物的論證、辯難,也曾加以注意。基於幾乎所有的環境議題都和生物多樣性有關,聯合國權責機構一直在多方面展開接觸,推動拯救動植物活動。譬如,2010年1月曾宣布當年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促全球居民要進一步收歛破壞自然生態行動,避免造成更多動植物滅絕。目前約有3萬4000種植物,和5200種動物瀕臨消失危機,各國尤其要加快採取補救行動。聯合國接著在「地球永續發展高階層會」去年6月於巴西舉行期間,要求與會的192國對於在2020年以前得完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任務,達成共識。並在未來7年內,估計每年將以3000億美元來拯救生物多樣性,官方的說法是,若失去動物多樣性,所付代價之高,無從估量。
生物保育界人士則從經驗得到結論;「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近年來瀕危生物大量減少,除了一般公認的原因外,由於經貿成長使亞洲生活環境改善,造成各地餐飲市場搜羅山珍海味,更使野生物種遭殃。本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揭幕前,生物保育團體就曾醞釀建議代表們提案,以加大保護海中鯊魚力度,莫讓鯊魚因饕客嗜魚翅而遭捕撈超量,加快絕種。
另泰國當局在大會揭幕日致詞,也曾允諾克盡全力,嚴緝走私集團,遏阻將非洲象牙偷運入泰,並公開陳列轉售。這番言論,一方面回應保育團體的陳詞;另則是對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方面再次做保證。該公約除了簽約時即對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負有監管責任,到1989年對國際象牙貿易又再下達禁令。顯然對非洲若干國家盜獵大象、割取象牙輸出,早已注意。希望泰國當局今後多重承諾,莫再使多方損失滋大,並以為保護野生動物示範。
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愈來愈多,使維護瀕危生物的任務更加困難。從上述種種,可了解相關機構雖已有作為,卻尚未到位。無論宣導、闡釋、執行,相關部門菁英都該參與,把工作強化,維護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使永世勿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