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部制改革」的試水之功

2013-03-10 11:05:0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舉行中的全國人大會議,與人事大換屆同步展開,是國務院又一次機構改革。由中共18屆二中全會通過後提交今次大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反應兩極,有人認為大進步,有人認為大退步。但中共今次機構改革,理應放到更大的背景來考察,即這次改革,只是新一輪全面改革的試水。
 
自鄧小平提出「機構精簡是一場革命」以來,1982年始機構改革,到今天已逾31年。過去30年,中國機構改革已進行了6輪,也就是說,平均每5年伴隨著人事大換屆,要進行一次機構改革。
 
人們對今次第七輪機構改革,本來抱有極大期望,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從上到下的機構,都再度問題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部門利益追逐白熱化,政府部門與特殊利益集團的結合公開化,政府與民眾關係緊張尖銳化。其最典型的例子,中央來說是鐵道部,地方來說是重慶市的政府。
 
人們對機構改革的極大期望,還來自對胡溫10年的失望。中國今天很多問題,不是在胡溫10年中萌發的,但肯定是在胡溫十年爆發的。也因此,民眾對習李新政,抱有厚望。這種厚望的後面,已經隱伏著絕望,所以有人說,今次你不改革,就等我來革命。
 
國務院的機構改革,當然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所有問題, 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人們盼望出現上行下效的效應,中央政府有大幅度的機構改革之下,就能拆廟送神,先減輕民眾沉重的負擔,然後再來考量政府應該唸什麼新經。
 
但今次機構改革的方案,因何會有失望和厚望的兩極反應呢。對失望者來說,本來期望這次改革,不僅是20 08年「大部制」改革的延續,還要對那次改革全面深化。5年前的機構改革,曾挾胡溫新政的熱風,但改革只有中途方案,而且方案推行後的過去5年間,改革不僅夾生,還出現變味。所以人們期望這次改革,不僅要把5年前沒做的事做了,還要更進一步,有更大規模的機構裁撤,有更深刻的職能梳理。但數度傳出的機構方案藍本,與最後成形版本有相當大的落差。
 
而對寄予厚望者來說,他們認為機構改革,現在進行的第二輪大部制改革,已不再停留在機構的裁撤併合上,而在完成機構改革中部門職責體系的完善,在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三分改革目標的達致。所以這一輪改革,不在於裁撤合併部門的數量,不在於要分流出多少 幹部官員,而在於機構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適應,在於政府職能 轉變和行政效率提高。所以,今次機構改革把轉變職能與機構重組並 列和更加強調,有積極意義。
 
判斷今次機構改革,可能需要新視點。回望改革開放30餘年來6輪機構改革,以改革目標而論,大致應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只是為計劃經濟的調整服務;第二階段,改革則變成為市場經濟的建立服務。今天這輪改革,應有全新目標,改革不僅要為市場經濟的全面建立服務,還要為政治民主、社會公平服務。所以「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成為改革的主要要求。
 
與之同時,習李新領導層已接受中國必須推進全面改革, 這意味著機構改革本身,不僅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接,還已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份。是以今次機構改革,已提出「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事分開」的原則,希望把屬於市場、企業、社會和事業單位等的職能清理出來,轉移出去。
 
是以,我們可以把這一輪機構改革,視為全面改革的鋪墊和試水, 透過這次改革,首要任務是將政府與特殊利益集團切割, 既要達致交權給市場、社會的「限權」,又要有完成監管等方面的政府職能強化的「擴權」。
 
同時也要看到,機構改革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與更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更大範圍的社會改革緊密相連。機構改革, 已不可能「單兵突進」取得成功,還要有其他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相配套組合,才能收穫全功。
 
关键词:中共大部改革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