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傳媒的處境與發展

2013-03-25 12:29: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海外,一個大中華經濟圈,已在東南亞地區出現雛形,但除此以外,中國還能做些甚麼,去和美國較量?
 
差不多全球都可以收聽「美國之音」,收看CNN,《華爾街日報》在亞洲地區,出現於相當部分的報攤,那麼華文的報刊,又有沒有在倫敦、巴黎以美全世各大都會的書店擺售呢?
 
文字傳媒是一種軟實力,電台的聲音可以聽過便算,電視的畫面可以瞬間即逝,但文字的傳播,可以是一種文化傳承,一類凝聚力量,一項擴散力度。既能夠保存下去,亦方便流傳出去。在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在華人較多的北美洲,華文傳媒似乎已經生根,但在此以外,似乎仍未成型,有待發展的會是一個全球性的華文傳媒網絡,使中國文化可以流傳,中國訊息可以流通,中國精神可以流放。
 
只有華文教育,才可以催生華文傳媒。猶記立國前的新加坡,華文學校多於英文學校,大部分新加坡的新生代,都懂華文,因此華文報紙的數目,以至銷量,都遠勝於英文報刊。但自從華文學校式微,英文變成了工作語言,甚至是謀生工具,新生代雖然懂華文,但未必精於華文,甚至喜歡華文,如是華文報刊數目便銳減,銷路亦急降。時至今日,肯讀華文報刊的,主要是上一代。
 
反而在對岸的馬來半島,華文教育雖然在壓迫下,仍然生存,甚至擴張,因此華文報刊,有相當的數量,銷量並沒有減少。在印尼,所有華文學校被封閉,下一代沒有機會接觸華文,因此華文報刊所餘無幾。在泰國,華文學校則較為普遍,泰北和泰南都有華文中小學,更有些泰文中小學,也每天教兩小時的華文。隨著華文教育的限制放寬,華語補習蔚成風氣,中華語言中心相應成立,而且有6家華文報紙每天正常出版,報紙的副專刊和教學專頁,對華教影響也大。
 
最近20年來,台灣來泰投資日增,中國大陸來泰求發展的人也日多,原本華人眾多的泰國,新移民又形成一個族群,台商開辦了一所有教華文的國際學校。兩岸的投資,以至於與兩岸的貿易,逐漸成為泰國經濟的主體,政治是和經濟掛鉤的,兩岸經濟影響的加強,當地華商的冒起,亦形成了一種政治實力,影響到泰國的華文教育,由朱拉隆功等大學的開設中文系開始,到中小學逐漸教授華文,使泰國成為海外華文教育擴展最快的地方。在1993年,泰國的華商,且成功創辦以發揚華文文化為主的崇聖大學,因此,華文傳媒便在泰國有最好的擴展空間。
 
在經濟的影響下,政治上的排華,已不會在東南亞地區出現,至於尊重法治的歐美等發達國家,更不會阻礙華文教育的發展,至於華文報刊,更沒有禁制的條文,問題只有在一些地區,華文教育發展得如何?華人社區的體積擴大到怎樣?通常一個城市,華人人口若有幾萬,便可容納起碼一份華文報刊。觀乎北美世界日報已有不少分社,便得到充分的證明。
 
相反地,在古巴首都的華埠,《華光報》是一個悲劇。該報創刊時,古巴華埠有人口三萬,如是銷量有幾千,如今減至七千人,因此銷量 降至幾百,且由日刊變周刊,再變半月刊,原因是報刊的個人化、小本式與私營性,不能擴展至古巴以外。因此現代化的海外華文傳媒,應當具備3個條件:專業化的精神、企業性的管理,與集團式的經營。從一個點走向整個面,再而建立一個大中華文化體。 
 
关键词:海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