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豈可相見不如不見

2013-03-28 10:01:1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最近隔海對話互拋軟釘子,先是國台辦前主任王毅希望繼任的張志軍能彌補他未能訪問台灣的遺憾,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以條件未成熟,高調說「相見不如不見」,張志軍則說「不見不如相見」。
 
這是馬英九回應有無可能安排「馬習會」的翻版,但大有不同。一是話題的發動者不同,一是習近平沒有直接回應,找王毅和張志軍代理;但王郁琦回應了。意態也變了,馬英九仍停留在「主權互不承認」的階段上,但王郁琦大有突破之意,似在拋出互相承認主權的話題。
 
緊接著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以兩岸認知的「九二共識」不同指出,在「一中各表」當中,並沒有意味著「什麼時候統一」或「儘速統一」等,這些都不在「九二共識」當中。
 
江宜樺還有一段話,「我們的立場就是:兩岸政策希望維持現狀,統一不在我們的時間表上面。」並指對岸,有時候會擴大對「九二共識」的解釋,但「我們」並不認同「他們」這樣的主張或是解釋。張志軍能否來台訪問,條件是否成熟,當然也得視台灣方面的認知來確認。
 
兩岸僅有的政治共識「九二共識」若如同江宜樺所言不存在「什麼時候統一」或「儘速統一」的可能,就算台灣承認「一中各表」,也很難想像台灣在「一中各表」之外,如何安頓「什麼時候統一」或「儘速統一」的「統一」。
 
兩岸若不存在「統一」的命題,自無「什麼時候」或「儘速」可言;或由於江宜樺回應的問題是「有無統一時間表」,可以從寬解釋,即台灣不急於「統一」,和馬英九所提「不統不獨不武」也頗能呼應。即兩岸經貿交流可以有大發展,加上各方面的交流,也承認會產生政治效應,但政治接觸和對話則免。
 
然則,江宜樺的論述頗具「以時間爭取空間」戰略高度,拒絕政治對話,自無「什麼時候統一」可言,前面拒絕張志軍來台,就是封住政治對話的可能性。相對於對岸所以願意放利給台灣,願意和台灣大做生意,當然也意圖「以時間爭取空間」,只是雙方的「空間」指涉是否相同就大有文章。
 
可以覺察得出,兩岸官員隔海對話都力圖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但雙方對「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不論是理解程度或執行意願,看來都存在巨大落差。單單「見」與「不見」,即互為矛盾,以此來檢驗兩岸現狀,不能不說隱藏著可能撼動一中原則的巨大風暴和危機。
 
或許台灣方面會以為這是很得體或機智的回應,再細思王郁琦「相見不如不見」的潛台詞,何謂適當的時機、身分和相關條件的充分配合。單以身分論,王郁琦的期待很明白,即雙方不必再以「先生」互稱,而是直接使用官銜。馬英九的提法則是台灣有人不答應,且會觸及主權問題。
 
馬英九對「馬習會」是迴避,王毅和張志軍代表習近平的回應則是知難而上。王郁琦雖說歡迎,但要求以「官銜」互稱,等同主動要求對岸承認台灣現行政治體制,似乎很期待兩岸可以互為「國與國」的對應。
 
相較馬英九「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論述,兩岸關係不同於兩德或兩韓,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並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並要為兩岸20幾年來的發展,尋找新的理論基礎。難道王郁琦此舉在為馬英九找到理論發展。
 
九二共識的基本精神,就是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彼此的定義不同。馬英九說得很明白,這和「一九九二年國統會做出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很類似。」如果王郁琦的提法成立,非但互不否認治權,而且互不否認主權。若一個中國的原則出現兩個互相承認的主權,豈不遠遠超越了馬英九對「馬習會」的條件設定和認知。
 
對岸的張志軍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有情誼,有心,什麼名義問題、身分問題、方式問題都好解決。據此,張志軍似乎也想尋求突破,但張志軍的有心人和江宜樺或王郁琦的心思不來電。這是兩岸的近憂,更是未來和平發展的絕大隱憂。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