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式外交的老途新徑
2013-03-29 11:15:0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就任中國三位一體最高領導人之後,以國家元首身分展開其第一次外交出訪之旅,習近平的外交開篇之旅,首先被視作一個塑形之旅,向外界展示其新的外交形象。但到習近平完成今次外交行動,更值得討論的,是其習式外交的新謀篇布局,即中共新一代的外交戰略的建構。
習近平首度外交行動,包括到訪俄羅斯,訪問非洲的坦尚尼亞、南非、剛果,及在德班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這一外交行動的安排,從內容上看,與胡錦濤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外交行動,有傳承之意。當年胡錦濤上台之初,第一次出訪,也是選擇到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且相同的是,當年胡錦濤的首度外交秀,與今天習近平的首度外交秀,同樣有扭轉外部環境,顯示外交的由守而攻的積極意義。
不同的是,今天習近平的首度外交出訪,雖然看似中國綜合國力已經完成階段性的提升,既已坐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位,又開始成為世界強國。但崛起階段性的完成,又令中國處於外交的新困局,面臨處理與周邊國家錯綜複雜關係的難題,又要處理與頭號強國美國關係的課題。所以,習近平不只是要作外交戰略的調整,還有為自己本屆五年任期乃至未來十年的外交戰略新定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戰略有一條主線,叫和平發展,即全力改善外部關係,以為自己內部的發展,創造一個和緩有利的環境。這一外交戰略的主線,長期以來表現為「韜光養晦」的策略,以及處理國家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習近平登台之初,當然不會改變這一外交戰略的總基調,也不想貿然改變自鄧小平以降,江澤民、胡錦濤主政時期的外交戰略表述。但除了習近平有建立自己的外交路線的天然衝動之外,他也有重新建構外交戰略的需要。這是因為,中國的國際地位變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也變了。
中國的國際地位之改變,不用多說了,但也正因為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這個改變,令中國外交走了一些彎路,特別是在胡溫領政下的過去五年間,出現一些重大的外交失誤,令外交戰略有重新構建的需要。
而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改變,更值得討論。當然,首先就是中國崛起過程中,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令周邊國家產生中國擴張之憂,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有與日本在釣魚島和東海問題的衝突,與越南、菲律賓等在南海的爭端,還有仍在隱伏尚未發作的中印兩國邊境之爭等。這些衝突和爭端,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偶發事件,還來自整個周邊地區對崛起後中國的必然疑慮。
更大的改變,還在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這表現為美國宣布重返亞洲,以及已經展開連串實質性部署。過去一年間,美國不僅加強與日本、韓國的盟國關係,也直搗中國的後花園,包括緬甸和越南。美國的行動,不僅是對中國的一種制衡,還已令中國感受到冷戰結束以來,或者說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多年未見的壓力。
中國外交戰略的重新構建,始自中共十八大,在中共新領導習近平的主持下,中國不僅在改變外交形象,也在轉變外交戰略。這些轉變,表現在對日關係中,釣魚島衝突的更加強硬,同時也表現在對北韓問題上,與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合作施壓的柔軟。
習近平這一代中共領導人,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年代,其視野已不同於其前輩。以中共十八大對新外交戰略傳承和創新的表述,以習近平首度出訪的安排,可以看到,其最重視的首先是「新安全觀」,即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與和諧周邊。
與之同時,習近平一代中共領導人,正試圖傳遞新外交戰略的新思路,即處理國際關係時強調「合作共贏」,處理與美國等大國強國關係時追求既博弈又合作的「平等關係」,以求維持中共根本體制和核心利益,既建立強大安全屏障,又維護良好外部關係。這一外交戰略,相信在習近平首訪開篇之後,將逐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