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電公投和政治博弈

2013-04-06 10:37:4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最近就是否停建或續建第四個核電廠而有公投的擬想。執政黨拋出公投議題,原期可以解決爭議,非但引來各式不同的反應,還擴大了議題,從核四續建、停建到廢核不一而足,且牽連公投法應否降低門檻有必要修法的辯論。
 
日前,在一場「理性思考與公共決策論壇」上學者洪蘭指出,多數人民都是盲從的,可以推論非理性的成分居多。馬英九回應說,由公投來決定核四是否停建,先讓民眾充分瞭解選擇所需付出的代價,最後的決定由大家共同承擔,社會會和諧許多。 
 
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判斷與決策心理學(Psychology of 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教授,以行為經濟學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康納曼說,公投很容易被操作,人們通常都會在框架內依刻板印象思考,很難從不同的角度多重考量,所以公投問題怎麼寫,就很關鍵,公投使用時要很小心。
 
馬英九答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否則這個問題永遠困擾大家。 
 
這是很精彩的一段問答。從提問到回應的三段論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博弈和陷阱。洪蘭的意思很簡單,即不可信賴人民的理性思考,公投不過是政客博取群眾支持的一段過程。由政客引導的非理性抉擇,可以預見集體非理性的結果。公投不可行,群眾不可信。洪蘭的理性判斷只有分析和論斷,對於當前的核四爭議,並未能提出解決之道。只能說排除了一個選項,即公投不可信賴,必要排除公投,下一步呢?依然無解。
 
在建的核四工程遭遇的挑戰有不同的形式,或訴求立即停建,但下一步呢?有謂不得商轉,那意味可以持續興建乎,同樣看不到下一步,依然無解。更直接且更激進的主張則是全面廢核。廢核不成問題,能源供應短缺的問題豈不更見突出。若排除一個問題,反而派生出諸多問題,有更多問題等待排難解紛,非僅能源供應短缺,誰來節能省碳,經濟發展會出現什麼局面,人民的忍受度又在那裡?
 
台灣依賴核電是事實,台灣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五年前說,人類依賴核電還要五十年;如今從安全考量,轉而支持核四停建。這裡有一個認知深淺的轉變。如果形勢轉移,諸如科技的進步和民意的流向,當然也存在回頭再支持核電的可能;但核四已遭祭旗。
 
以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為名,具有財團背景出身作為發起人,對核四存有疑慮的公益團體,訴求每個人都可以節電10%,但此前台灣從未形成全面的節電公民運動,如何可能節電10%於當下,也未見有明確的指引或策略。
 
如果媽媽監督願意推動節電公投且能順利立法,有可能及時強求嗎?忍受高電價,以價制量是一個很好的經濟算盤,人人皆可以高調,只是以今天反油電雙漲的民意走向,這會有什麼結果,幾乎不問可知,馬英九的民調可以再次探底。
 
為了應否續建核四降低社會衝突,馬英九和江宜樺推出公投,相信這是為求解決爭議而想出的應對策略。即交由民意決定。但洋和尚認為公投有陷阱,即公投的問題該如何提出很關鍵。這說明公投可以操弄,而且不可能據以定出符合最大多數幸福的決策。
 
馬英九會選擇不利於續建的問題嗎?相信不可能。且馬英九釋出的訊息,顯然相信通過公投可以讓核四續建過關,但公投真能解決核災的疑慮和核安和核廢料的問題嗎?反核和廢核運動會因公投結果而偃旗息鼓嗎?想來也不可能。
 
那麼馬英九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的決定由大家承擔有可能嗎?台灣社會有可能因此更和諧嗎?可以預見降低公投法的門檻會是抗爭者下一個目標。油電雙漲和核電存廢的逆向呈現,也不可能因為公投而消失,更多的社會衝擊將隨之而來。
 
一個不能就此終結的議題,因無解而尋求解決,適合作為公投的選項嗎?馬英九和江宜樺可能沒有意料到執政者之於公共決策就算是理性的,這和民粹非理性選擇的兩面性或多面性衝撞在一起,已同步併發出各式各樣的爭議和衝突。勢成騎虎,還得搭弓發箭,決策能有準頭和理性結果嗎?若再加上藍綠意氣之爭,馬英九接班梯隊之爭,台灣的民粹好戲和政治博弈還會陸續上演。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