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活動的省思和發展

2013-04-23 12:25:37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國際民間熱心人士所倡設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屆滿43年。這個以保護環境、愛地球為號召的活動,歷經長久時間考驗,迄仍在積極成長中。年年此日前後,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節目,表達對地球的關懷,敦促大家為後代子孫留下堪以存活的空間。今年有逾190個國家的近200萬個團體將告投入,奔走呼號,激發熱情,以凸顯損害地球的行為,並促使適時改善。雖然在感覺上,人類與生物物種的棲息所在每下愈況,努力少見效果。但是環保愛地球活動所能凝聚的力量,仍是維持環境平衡發展的希望,大家可虛心檢討,但要有所堅持,不宜輕言放棄。
 
地球日每年自動自發的活動鍥而不捨,但環境並不見改善,是明顯的事實。因而甚至尚出現活動「僅是一日行情」之類負面雜音,令人至感遺憾。人類面對錯綜複雜的生存環境,立場向多偏主觀,且往往憑直覺情緒給問題做結論。以世界地球日活動而論 ,43年前各方有心人基於愛心關懷而攘臂高呼,要求人類應該停止對環境的破壞,是一種正義行為。隨後響應者一天比一天多,從而推動到世界級民運水準的程度,更證明發展方向正確。但活動初期世界人口總數還只約40億,社會遠比當下地球逾70億人簡單多了。因此若檢討地球日活動,也該有更廣泛的估量。而今後在既有的地球日活動方式之外,主辦者也應擴大範疇,籌謀更有效,甚至具針對性的項目,使民運能多有發揮,不致發生誤判。
 
地球人口每天都還在增長,而且增長的速度將更快,乃形成地球永續發展一個沈重障礙。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報告,到2025年全世界就將有80億人,也就是在10餘年後,地球村又多出10餘億人來共同生活。原來已經捉襟見肘,不夠吃、不夠穿、沒有足夠迴旋餘地的地球村,為了生存競爭,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生物物種之間,對立將更為尖銳,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將一發不可收拾。面對這般和地球日活動起端有大落差的現象,有心人不免又添了負荷。
 
環保愛地球,本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國際大型民運43年的積極表現,平心而論,已為維持地球永續發展,做出了相當貢獻,緩解了若干失衡現象。若世界地球日活動在各地的意見領袖有意更上層樓,提升大型民運的位階,替人類子孫生存做相對妥善的安排,則當下應是適當的時機。一方面是人口爆炸性增長,有待及時做強化環保方面的處理;另則是新的、更具經濟效益的人力資源應用,也不宜有所延宕。如有心人願延續環保意識的觀念,展開多元試點,很可能締造更輝煌的前景。
 
事實上,愛地球的熱心人士間,頗不乏具特殊見解者,為現階段的環保事業提供卓見。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創辦人之一彼德‧史考特就曾主張「保育人士若想救地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他對這番話的進一步解釋是:保護地球及其物種,端賴建立大眾的環保意識,而教育就是創造這種意識的關鍵。當大眾了解到人類的發展對地球生態的負面影響時,才更有可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來降低這些影響。史考特的說法言簡意賅,不愧環保先驅,相信許多專業人士能欣然接納。
 
在擁擠的地球上,環境每下愈況,致力於挽救地球環境的作為,除了世界地球日的民運活動,當然還有國際機構和各國政府的公權力,希望相關各方面的力量,能夠在維護地球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下,做適當的整合,同時也採取妥善的分工,庶可將錯綜複雜的環保均衡任務,有秩序、有規範加以推動。如前述透過教育建立愛地球觀念,制式的教育行政系統可以承擔;民間環保組織也可就社會教育、推廣教育、補習教育等部分進行。果爾則環保觀念能得以建立,民間環保組織的活動不致於淪於空洞。假以時日,當必使地球環保基礎穩定,人口縱有增長,也能找到生存空間,生存競爭就可能緩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