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的新展望
2013-04-28 05:02:27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第22次高峰會,於4月24-25日在汶萊舉行,畫下了圓滿句點。10國領袖敲定,由16個亞太國家建立的「東盟加6自由貿易區協定」,2013年5月9日啟動第一回合談判。這項大型區域經濟整合一旦完成談判,得到具體結果,按時程在2015年實現,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外,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人口占全球總數1/2、經濟規模近20兆美元。這般實力勢必影響到深層、廣泛的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對亞太地區極具重要的策略意義,可彌補近年歐美疲弱的動盪。
東盟加6自貿區協定,參與國家除東盟10國,另加澳洲、中國、印度、日本、紐西蘭、南韓等。由於涵蓋亞太兩洲,另賦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的名稱,以易於為國際所接納。其基本條件方面既穩居於全球最大經濟區地位,乃可提供加速區域貿易和投資流動的架構,減輕區域內對傳統歐美出口市場的依賴;另又活絡了亞洲太平洋地區開發中國家間的貿易,並隨著情勢推展,使區域內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不斷晉升,遠景光明,使人為之振奮。
印尼貿易部長吉達上次在金邊東盟經貿部長會上,獲各國推舉主導協商東盟加6自貿協定談判的人事案,也經10國領袖在汶萊會議上認可。換句話說,將躍居全球最大自貿區的「區域全面夥伴」建立談判,今後就由吉達負責代表東盟承擔了起來。如此安排,充分表現了區域經濟整合由開發中國家當家做主的精神,各參與國可依據本身立場和條件,在談判中做充分表達。這和以往對外貿易全仰人鼻息的情況,是大不相同的,透過自由貿易,各國充實經貿實力,改善人民生活,建立起信心。如此非常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允宜妥加珍惜和運用。
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尼貿易部長代表東盟主導10+6談判,也是東盟經歷淬鍊,累積經驗,趨於成熟的象徵。東盟真正接觸區域經濟整合實務,是從2000年11月與中國雙方同意於10年內推動完成「東盟加1」時開始的。隨後雙方在2002年11月正式簽署「東盟──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4年簽署「早期收穫計畫」同意部分農漁產品關稅減讓,並逐次簽署自貿協定的分項內容,以迄2010年1月形成自由貿易區,使近90%產品降為零關稅。透過進程,不僅建立起具示範性的自貿區;2012年雙邊貿易總值達到近4000億美元。10+1輝煌的逆勢成長,適足以做10+6成功的參酌依據,更可為全球經濟重心從西方轉移到亞洲的希望。
在當今混沌複雜的環境中,10+6自貿區談判的啟動,雖經表明是區域經濟整合,但仍難免於外界種種揣測。如美國主導推動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已糾合東盟的新加坡、汶萊、越南和馬來西亞參與,美方透過包括「美國──東盟擴大經濟交往」方案等種種動作,繼續加強籠絡東盟成員加入。同時對亞太其他國家也展開拉攏,使日本決心投入談判,成為該自貿協議的第12個與談國,添加了談判的聲勢。美國的態度,輿論解讀為一種高姿勢的針對性,以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把區域經濟整合做這般支配,似是走了偏鋒,成了隱然的變數。
事實上,亞太經濟發展前途變數之多,每出人預料之外。如東海、南海若干海域爭議升高,近年來此起彼落,逐次上升,一再引起相關各方的憂慮。好在東盟加 6自貿協定談判,主導與時程已然拍板,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聚首的10國領袖,已做出最後的安撫。各方對2015年完成建立自貿區的目標未見搖動,希望營造經濟發展前程似錦的環境。大家相忍為謀,重建運行秩序,迎接東盟經濟共同體2015年的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