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京在釣魚台海域的臨界突破
2013-04-28 14:41:31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日雙方公務船日前在釣魚台海域執勤時發生互相爭鋒的鏡頭;另一個鏡頭是日本右翼成員到釣魚台海域「研究捕魚」,遭中國公務船驅離。這是中國在釣魚台海域而且是在12海里之內且逼近2海里的執法行為,為前所未有的臨界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出動了8艘公務船,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過去都是日本公務船驅離兩岸保釣船或漁船,這回則是中方驅離日本右翼成員搭乘的漁船。這是繼去年中方公務飛機繞行釣魚台上空之後的主客易勢,再次提升掌控釣魚台的執法力道。
中日雙方公務船在釣魚台海域升高摩擦的同時,可以看到中日雙方皆提出外交抗議,最近幾天美國接連表明主權問題不選邊,唯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台,但又表明「緊張局勢只會導致不測事態的發生,希望中日兩國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但釣魚台的臨界突破又能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所能產生積極意義何在。必要指出,北京決定在釣魚台增強執法力度,不止針對日本,而是在宣示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兌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從北韓到釣魚台,乃至整個中國周邊都有歷史遺留的爭議。其次是中美關係即中國夢和美國國務卿柯瑞提出的太平洋之夢如何磨合,美國重返東亞究竟要選擇競爭或合作,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面對美國,中方表明必要構建新型的大國關係,新型的大國關係就是要美國承認中國和平崛起,而非利用中國周邊國家刻意圍堵。這也是習近平口中,「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以北韓作為試金石,朝鮮半島非核化是共識;但美國希望以力服人,中方強調對話。要害在於北韓究竟是出於何種考量,忽然偃旗息鼓。這是美國帶同日本和南韓施壓的結果,還是美國在最後關頭轉向。但北京影響或許更關鍵,絕非美國片面施壓所能為。事態發展逼使美國必要尋求中方的合作而非圍堵。
美國期望重返東亞,重新在東亞部署優勢軍備,但無意解決問題,而在保持介入者的優勢。朝鮮半島、釣魚台、南海諸島,甚至兩岸問題,都有美國的角色,對北京的和平崛起都是壓力。日本所以能挾美日安保條約,一再公開要求美國介入釣魚台更是典型。中美若要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考驗就在戰略互信,北韓如此,釣魚台亦然。
是以釣魚台的臨界突破就具有多重考驗和宣示意義。在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訪中之際,展示中國維護領土和主權的決心,也考驗著美國究竟如何看待中美關係和日本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其次在展示:中國在釣魚台有能力壓制日本,自有充分能力應付南海諸島以及周邊爭議。形勢發展表明,台日稍早在釣魚台海域達致協議,就日本的戰略想定言,在漁權議題上退讓,有如「將取姑予」,從而寄望在法理上排除北京對釣魚台的主張。北京此時選擇在釣魚台臨界突破,對台日漁權協議自具有針對性,即以具體行動否定台日漁權協議。
有消息傳出,中國已願意就朝韓統一的話題與美國對話,但這是一個假設性的議題,未必準確,更難言成熟;但若對照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在華府表示,美國從未勸阻台灣與大陸政治談判,即不無微妙的變化。況且中美之間為提升戰略互信,就東北亞的整體形勢展開全方位的戰略對話未必不存在。
是以北京在釣魚台海域大規模執法,就不僅是針對釣魚台的臨界突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