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為「侵略」翻案 根源還在美國
2013-05-02 09:48: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釣魚島局勢持續緊張,繼海監船巡視釣魚島之後,中國40多架軍機,其中大部分是先進的蘇-27、蘇-30戰鬥機,也開始在釣魚島海域附近上空出現,讓日本大為緊張,也疲於奔命。中方加大力度在釣魚島海域執法,一是繼續挑戰日本實際控制釣魚島的現實,二是反彈美國軍方再度表達釣魚島有事,將協助日本防衛的表態,三是牽制剛剛簽訂的台日漁業權協議。不錯,釣魚島已經成為東亞的「定時炸彈」,擦槍走火就會引爆;但是,對美中兩國和國際社會而言,更大和更深刻的危機,是安倍對歷史的翻案性表態。他在日本國會答辯時,否認日本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指學術界和國際上對此沒有定論。這個表態,自然引發了中國和南韓的憤怒,而美國的輿論重鎮《華盛頓郵報》也發表社論,駁斥安倍之說是無視歷史,並將日本與德國相比,指責日本不能誠實面對歷史。
《華盛頓郵報》的緊張和不滿是有原因的,因為按照安倍對「侵略」的辯解,那麼,戰後由美國主導的東京審判就會站不住腳,美國對日本的佔領也就大可質疑了。安倍試圖對有定論的歷史「重新解釋」,是有其原因。他本來就站在強硬的右翼立場,並懷有為祖父輩遭遇進行歷史平反的「使命」,因此,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否定東京審判」的信念,這個信念也是他支持參拜靖國神社的最大原因。
問題是,安倍的表態,被海內外輿論包括華文輿論,視為是右翼分子的冥頑不靈。其實不然,只要從現實和歷史兩個角度去看,就知道安倍對歷史定論的發難,是有備而來,而非臨時起意。從現實角度來看,安倍上台後,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是在經濟上採取安倍主義政策,貶低日圓,提高通脹率,拉抬日本的出口,這個大膽的經濟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二是利用朝鮮半島危機和中國在釣魚島的強硬政策,把日本打扮成受害者,由此來推動擴軍備戰,增強日本人的信心。這兩個方面的政策,得到了日本民眾的擁戴,因此,安倍的支持率竟然可以維持在70%以上。可以這樣說,如此下去,安倍將在7月份的參議院大選中擊敗民主黨,從而讓自民黨完全掌控眾參兩院,不但打破這6年來日本首相政治短命的詛咒,更可以大幅推動安倍主義朝縱深發展。
從歷史角度來講,安倍對「侵略」的翻案,並非是信口開河,而是抓住了美國在日本歷史問題上的軟肋。戰後處理日本,美國政府採用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的研究報告結論,保留了天皇制和昭和天皇,在天皇缺席的情況下進行東京審判。這就從歷史邏輯和歷史事實兩個方面,給日本戰後否認侵略,否認東京審判埋下了最大的隱患。因為日本人只要問一句話:天皇無罪,還有誰應該為戰爭負上罪行?確實如此,那場戰爭,由天皇下令發動,也由天皇下令結束,日本皇軍的所有行動,都是在天皇的名義下進行。天皇無事,而且在戰後還受到各國領袖謁見,安倍之流,怎麼可能會對侵略反省?怎麼可能對東京審判服氣?怎能不想全面修憲?由此可見,追根溯源,日本對戰爭沒有反省,美國的佔領政策還是始作俑者之一,《華盛頓郵報》的社論對此毫無提及,單將德國拿出來給日本作借鑒,還是缺乏歷史洞見。
由此可見,安倍竟敢在戰後近70年的現在,對「侵略」作出質疑,他背後既有民意支持,也有歷史因由作祟。從目前的日本發展來看,安倍對中國的強硬和對歷史翻案的固執,都已經超越他的政治導師小泉純一郎,也超過了中曾根乃至他的外祖父岸信介,二外祖父佐藤榮作,這些右翼首相都沒有今天的安倍那麼直截了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不應該一錯再錯,繼續縱容安倍,而是要發揚二戰時期的同盟國精神,至少在遏制日本右翼化的問題上,與中國南韓聯手,這才是堵住美國歷史處理漏洞的最佳措施,也是維持東亞和平的最好出路,而不偏袒日本,協助各方達成釣魚島主權爭議的合理解決,或許就是一個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