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制菲行動要使得上力
2013-05-17 23:31: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當局接連祭出兩波8項制裁菲律賓的準報復行動,並不排除第三波,幾近斷絕台菲所有官方和民間關係。這是台灣民意不分藍綠,長期積累對菲律賓政府負面印象的總爆發,也是馬英九政府迫於民意,先祭出72小時最後通牒,要求菲國政府道歉、賠償、懲凶,啟動台菲漁權談判的後續作為;但菲律賓非僅推諉,且無視台灣民意已近沸騰的憤怒。
菲國政府何以敢縱容其公務船行凶,公然在公海殺害外國無武裝漁民的犯罪行徑,並拒絕為此做最基本道歉、賠償和調查懲凶,台灣祭出制裁時更要看到兩岸和東亞大局。台菲交綏海域何以一再出事,難道不應有一個雙方的公權力安排,難道不應簽署漁業協議作為維持海上秩序的依循。如放大視野,從釣魚台海域直至南海諸島,何以糾紛不斷?日本、菲律賓、越南對台灣漁船的敵視和干擾從未間斷,難道背後沒有影武者?
就微觀和個案觀察,難道「廣大興28號」悲劇,就是台灣漁民的宿命?難道台灣就沒有人權、尊嚴、主權和民族情緒?就宏觀角度看,這是冷戰格局出現變化以來,國家利益和國際戰略格局重組和出現激變的時代。台灣漁船所至,無不涉及各方利益和資源掠奪的衝突。過往台灣當局受制於冷戰和兩岸政治分歧的現實,多採息事寧人態度,但民主化社會資訊透明,民意當然不可能再忍氣吞聲。
相對的,還可看到民粹逼使領導人鋌而走險,日本有安倍晉三等右派政客不斷滋事,在菲律賓則有艾奎諾三世。日本政客歷來不斷上演否認二戰罪行把戲,和艾奎諾三世放縱公海殺人事件如出一轍。政客們當然很理性,但為追求權力的春藥,無時不思煽惑群眾的非理性情緒。不能否認日、菲都是民主化社會,但也是任由政客煽動激情的社會,在制裁菲律賓時,台灣民主化有可能避開政客的激情挑撥嗎?
從個案和微觀角度切入,馬政府為受害人民要求道歉、賠償、懲凶,並為漁權衝突作安排,這是政府基本職責。兼以民意不論藍綠皆主張強硬,藍綠基本思維不同,這已是難得共識,馬英九無論如何都不能示弱,綠營也不敢輕忽民意動向。這是台灣必然強硬的底氣,底氣足,自可眾志成城。台灣當局指責菲律賓處理善後毫無誠意,「拖泥帶水」、「避重就輕」、「說詞反覆」、「虛應故事」,逼使台菲關係急遽惡化,也是事理之必至,不讓人意外。反而也要檢討台灣當局的反應太慢,缺乏膽識和決斷。
單就最後通牒前台菲連續五小時交涉和折衝過程,菲駐台代表白熙禮把台灣外交部長林永樂耍得團團轉,既拒絕道歉也拒絕賠償,還讓林永樂主動為白熙禮打圓場,善意地要為白熙禮開脫,認為菲方的「後續補強」總會如台灣所願。而不知最後通牒講究的就是時限,時限既到,談判和交涉自當停止,後續制裁機制就得啟動。
問題出在台灣似沒有萬全的「沙盤推演」,落入菲律賓的算計。相信馬英九過於期待台菲之間能很快啟動漁權談判,如同台日漁權談判,雖擱置主權爭議,也在所不惜。但菲律賓更清楚兩岸關係和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台灣根本是兩頭小,而菲律賓也似乎捏住台灣涉外關係必然聽命美國的致命弱點,特別是「顧全大局」的罩門。當然也不必意外菲律賓敢於無視台灣,除了有美國隱然撐腰,且敢於拿出「一中原則」輕薄台北,就是看穿馬英九既無法擺脫美國指點,更不敢和北京聯手。
若從宏觀戰略格局看待台日和台菲間交涉,不論美、日、菲,都是以如何遏制「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思維來看待兩岸、區隔和離間兩岸,兩岸駭客型網軍對菲律賓網路的「分進合擊」,傳達出的意象即相當鮮明。如果說連綠營非主流政治人物如郭正亮公開要求馬英九借力使力,由兩岸「明分暗合」制裁菲律賓,這就不僅是一種意象和願望,而在馬政府如何才能真正制裁菲律賓更能使得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