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首次外訪 搭建大國關係新格局
2013-05-26 01:02:29 作者:udnbkk99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總理李克強正在就任總理的首次外訪行程中。他這次亞歐四國之行,受到廣泛關注,因為國際社會想看看這位中國新總理有何新姿態,也想聽聽中國打算建構怎樣一個外交新格局。
李克強的新姿態,外界已初有領略,但其出訪行程與中國外交新格局的關係,從到訪四國的不同理解,仍未盡現真身。按照慣例,中國新一屆總理的首次出訪,與新任國家主席的出訪一樣,一定要精心安排,當然也可總結出一些規律,主要是解決當時中國對外交往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從而突出當時中國外交戰略的新重點。
也因此,人們慣性思維中,會拿李克強這次出訪,與他之前三位總理就任後的首度出訪作對照。他之前的三位總理,任期兩屆的李鵬,第一屆任期首訪的是泰國、澳洲和紐西蘭;第二屆任期首訪的是烏茲別克等中亞四國和蒙古。朱鎔基只任一屆總理,其上任後首月即出訪,到訪的是英國和法國。溫家寶第一屆任期,首訪同樣是泰國;第二屆任期首訪的是寮國。
作為新總理開局外交,李鵬當時首訪泰國,主要是為解決柬埔寨問題,其後到訪中亞國家,是急於全面解決所有鄰國邊界問題。朱鎔基首訪,正值亞洲金融危機,朱鎔基需要在國際場合宣傳中國金融穩固和宣揚他的金融理念,同時也要借力英國,進一步穩定剛移交主權的香港。溫家寶的兩個任期,首訪都是東南亞國家,前面是因SARS疫症危機,後面是因中國想提升與東盟國家的關係,也想借道東盟,解決中國當時的能源等諸多經濟問題。
李克強就任總理後的首度出訪,看上去也是要解決中國外交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十分不穩,東海、南海問題成為頭等大事,但李克強沒有安排去東盟國家,也沒有把眼光放在東北亞的日本及南北韓,而首站安排是到印度,這已經打破頭疼醫頭的外交慣例。而他更打破一個慣例,是到南亞訪問,不再依「先巴後印」慣例,而是先到印度後到巴基斯坦,這也是一種刻意的調整。
再看李克強到瑞士和德國,這次絕對不只是「友好訪問」的送禮,也不只是「你買我賣」的擴大貿易,而是希望能有經濟關係上的突破。他訪歐第一站瑞士,重點是中瑞雙邊自貿區協議,這個協議如能簽下,在中國對外經貿上有里程碑意義。至於德國,早就是中國的歐洲第一大、全球第六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外資和技術引進來源國,以及重要的投資目的國,李克強此行,早就定下為中國經濟轉型借力德國的潛台詞。
那麼,李克強這次首訪,對中國外交的新格局搭建,到底意義何在呢?看中國外交的新格局,需要回顧到中共18大政治報告的定調。中共18大政治報告為中國新外交格局,大原則上是「八字」方針,即「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八個字不能說全無新意,至少也恪守傳統。而在大原則未動下,中共18大提出一個重要新課題,那就是中國外交,重點在「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這個新課題,正是解開中共新領導層外交新思維的一把錀匙,也是中國外交新格局一個關鍵。有了「新型大國關係」這個新要求,和平原則、開放戰略、合作方向、共輸贏基礎等內容,全都要改寫。
對過去的中共領導層來說,大國關係主要就是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但現在在全方位外交領域,要「新型」的不只是中美、中俄關係,而是更多。而這次李克強到訪的印度,正是新興大國的代表,瑞士與德國則可視為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大國代表。是以,李克強這次首訪重中之重,在於重寫「大國關係」四字,由之搭建起中國外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