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全民免於天災耗損的環境
2013-06-03 11:10: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來出訪5月20日遭超級強烈龍捲風侵襲的奧拉克州穆爾市災區,並巡視於去(2012)年美國東岸發生受珊蒂颶風蹂躪後的重建工作。在此之前,聯合國適於5月16日發布一項自2000千禧年以來的天災損害報告,將新世紀僅12年所承受災損竟達2.5兆美元鉅額紀錄,做了一番深入檢討,並對災後重建重點提出建言。歐巴馬的勘災行程和聯合國的災損報告新聞,對於一般人類社群,能夠發生多少影響、能夠吸引來多少注意,並不容易估量。泰國近年連續泡水,也曾飽受枯旱威脅,政府和民間若干災損重建項目,可能還在推動或施行。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切莫冷漠看待相關訊息,隨時蒐尋重點並研擬調整對策,與有必要。
可能「純屬巧合」,進入21世紀以來,全世界到處天災為禍愈來愈嚴重。聯合國當局為此規劃了「國際減災戰略(ISDR)」,並把每年的10月13日制定為「國際減災日」。但是至今全球飽受地震、洪澇、枯旱、熱帶風旋、颶風、龍捲風、海嘯等災害肆虐傷亡的人數,每年攀升。美國民間組織「艾恩風險解決」在報告中陳述,許多災區的民眾根本沒想到他們會因為天災蒙受如此慘重損失。於是包括聯合國機構在內,針對發展趨勢,新對策中強調了「危地勿居」的原則,更主張「國土規劃」要嚴格調製。
其實,危地勿居是先民所謹遵的信條,各地長者憑經驗找覓落腳的安全所在。但是15世紀以後,西方把科技掛帥,人定勝天的調子高唱入雲。人口攀升,聚落擴張所考量的因素無限後挪,而且對環境維護防衛措施也少了適當重視。等到超額開發的大自然進行反撲,不斷釀出禍害,終於發現問題已告嚴重,達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多年來公權力對天災過後的處置,幾乎以炒短線為主,連卹死救生都草草應對。因此聯合國提出警告,救援措施要做長遠安排,連企業界投資時,對環境安全都該有水文、地文紀錄依據,避免無謂損失。
美國向以世界盟主自居,各方面都站在領先地位,其所以托大,當然有實際的依據。不過,千禧年後,美國受到天災蹂躪,卻也是世人矚目的焦點。2011年乃為高潮之一,當年美國發生損失逾10億美以上的氣候災難達12件,氣候局長海耶斯稱之為「致命的、毀滅性的、殘酷的2011年」。其中龍捲風在4月份的前4天,便發生343起,有一天竟出現199次,雙雙打破了紀錄。而且一直延續不斷,到了今年5月第三個星期,由於冷氣團東挺,撞上墨西哥灣暖氣團,乃使從北德克薩斯州到明尼蘇達州各地龍捲風突然暴增。在所謂「龍捲風巷」上的奧州受到重創,為美國天災再添一筆,殊是無奈。
歐巴馬從奧州穆爾市龍捲風重災區,到去年底颶風珊蒂掃過紐約州捲走620億美金損失的舊地,一路走來心情必有所不安。若再參閱聯合國新攤出來新世紀12年災損2.5兆、有56國因天災使經濟失控的報告,尤其會感到沉重。做為世界的政治領袖,面對全球經濟動盪、天災頻仍、社會不安,應有全面性的對策,以無忝於第一大國的領導地位。聯合國的報告把天災來龍去脈做了解析,對天災的貽患提出了忠告,是集思廣義的作品,可資美國參採。
在聯合國天災損耗的246項報告全文中,泰國受洪澇影響的部分,也占有篇幅。據外界從媒體可得的若干訊息,泰國當局在災後的復元專案中,對治本治標有其對策。對企業選擇設廠地點,也有合乎危地勿居原則的考慮和依據,在理論上似可避免重蹈覆轍。不過整個重建案的推展是否順利,公、民所需資金能不能如數到位,則非外界所能得知;卻也是各方所非常關切的問題,我們希望聯合國的提示、泰國政府和民間的規劃施行,都得到重視,讓全體居民能在免於天災耗損的環境中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