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亟需坦誠面對駭客和網路戰問題
2013-06-04 10:05: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網路駭客引發的「網路戰」問題已成為歐巴馬、習近平加州莊園高峰會上美國朝野最關心、且勢在必談的議題。2月起,美國政府高層密集披露,中國軍方駭客隊伍侵入、攻擊、竊取美國政府和公司電腦機密資料的消息,國防部長海格1日更重砲轟中國的網路攻擊。類似指控排山倒海而來,沸沸揚揚,千夫所指,助長美國朝野群情激憤,認為中國是肆意盜取美國財產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禍源之首。
但中國政府再三否認。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反對駭客行為,制定法律禁止,而且中國是駭客攻擊的最大受害者。外交部、國防部紛紛出面反指責,美方沒有確實根據,無的放矢。國務委員楊潔篪提議,兩國成立網路安全新工作組。可是美國聲稱,來自中國軍方駭客部隊的攻擊在停止三個月後,最近又故態復萌,恢復作業。顯然雙方合作並不順利。
美國在網路科技方面先進,攻守能力遠遠超過世界任何國家。像谷歌、微軟、IBM、Cisco等公司操控世界大部分資訊基礎設施,美國早已能掌握全面收集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網路情報能力。美國「了解」中國程度,遠高過中國「了解」美國。傳聞美國和以色列曾合作研發「火焰」病毒,破壞伊朗核武設施,可見美國這方面技術很先進。中國人普遍感受是,相對美國深不可測的網路情報收集和攻擊,中國是小巫見大巫,因此深感不安,勢必發展反制之道,美國也感覺中國進步太快,威脅其全面領先地位,才「作賊喊捉賊」。
美國的指控不大可能完全憑空捏造,損失極大,確感切膚之痛,才會把網路安全提升到美中關係的首要問題。但美國朝野動員,大嚷大叫,想用公開羞辱中國手法,迫使中國放棄網路情報蒐集,效果卻不大。何況90%的中國網路發動偷襲動機是商業目的、目標是金錢,對象無所不包。這方面中國政府也想管制。
美國作法的更大危險是會促成世界性的網路武器競賽加速升級。與當年美蘇「互相保證毀滅」的核子恐怖平衡引起的控制核武競賽不同,網路攻擊來源多元化,迂迴各國轉接,不容易找到攻擊者,無法及時反擊。例如最近南韓全國的銀行當機,找了一個多月,才確知攻擊發自北韓(朝鮮)。世界上有40多國有相當程度的網路軍事準備,美國的嚷嚷,只會促成大家更多危機感,全球網路武器競賽一觸即發。
網路武器和網戰發展還在初級階段,有如汽車發明初期的福特T型車時代,但它的進步有其自發動力和邏輯,技術進步走在一般人前頭,政治家被帶著跑,想要找到如核子武器的嚇阻戰略,目前還在試誤階段,有如1945年原子彈剛發明時,美國還有全面優勢,但美國想長期壟斷的企圖是不切實際的。
歷史證明,所有科技成果的最終擴散是必然的,阻擋不住。後進者一定會想方設法模仿抄襲,包括偷竊,以迎頭趕上。1870年代美國追趕德國先進化學科技,德國指責美國偷竊知識產權,與今天美國指責中國一模一樣,當年美國也是從山寨大國演進成今天的先進地位。美國人也知道,光靠防守阻擋不了技術流失,但要使流失過程越慢越好,讓後進者付出代價越高越好。
網路的本質是資訊高速公路,在網路戰爭中,彼此防不勝防,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嚇阻也是最有效的防範。美國防止知識產權盜竊委員會主張,應授權美國公司發動反擊中國盜竊,但這個建議有很大風險。因為侵入的網路行動中,幾乎無法分辨何者是潛伏間諜活動,何者是準備發動攻擊,極易因意外或誤判造成嚴重網路衝突。即使最好的「管理沙皇」也無法確知終端作業操作細節,因此無法判定惡意攻擊程度,誤判的危險很大,甚至自己主動引發的意外使衝突升級,在網路時代都不能排除。美國前國防部長潘尼達曾危言聳聽地警告,美國要有「網路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心理準備,即點出箇中風險。
美、中在歐、習高峰會中,對網路安全問題一定會有針鋒相對的交手。只有充分警惕意外升級的危險,不求短期有利一方的讓步,而應尋求與時俱進的管理網路武器時代戰略,透過國際多邊協議,制定合適管制辦法,才能防患未然,避免兩國同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