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會談催化大中華經濟圈
2013-06-23 17:16: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海基會、海協會第九次高層會談2 1 日在上海舉行,雙方並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也是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上任後首次會談及簽署的第一個協議,對深化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催化大中華經濟圈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馬英九總統5年多任內,兩岸協商歷經八次江陳會談到林陳首會,在「先經後政」原則下,總計簽署19項以經貿為主的協議;這次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2010年6月底所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四大協議之一,也是建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重要一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大陸於2003年6月及10月分別和香港及澳門簽署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並透過簽署補充協議方式,建構大陸和港澳間的自由貿易區關係,也為港澳經濟發展引進可觀活水。因此,CEPA被視為大陸和港澳間的FTA。
台灣和大陸間的政治關係和港澳截然不同,但是,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和對亞洲乃至亞太地區的重要性,則更勝於陸港澳的經貿關係,建構兩岸自由貿易區自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ECFA可說是廣義的FTA,但推動方式上是仿照「東協-中國全面性經濟合作框架協議」(CECA) ,先訂目標及談判框架,再循序進行談判,逐步落實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根據ECFA協議內容,除自2011年開始實施小範圍的兩岸貨品及服務貿易「早收清單」外,後續自由化談判涵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爭端解決機制等四大協議。去年8月雙方已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及促進協議」,但主要內容側重在投資保障規範,並未觸及投資領域自由化的課題。這次會談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預計今年底可完成協商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及「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則是FTA的核心工程,一旦付諸執行,兩岸即邁入全面自由貿易的實踐階段。
服務貿易涉及廣泛複雜,兩岸關係又極為特殊,達成協議並不容易。檢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內容,台灣給予大陸64項市場開放承諾,其中約三分之二是低於或等於世貿組織(WTO)承諾,約三分之一高於WTO承諾。
相對上,大陸給予台灣80項高於WTO的開放承諾,尤其在金融、電子商務、運輸及文創等方面,不少項目還優於陸港CEPA,展現北京對台讓利的決心。未來若能仿效CEPA,建立定期檢討機制,並以簽署補充協議方式逐步擴充,兩岸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絕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後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及「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若皆按預定時程順利完成協商,並正式簽署,即構成一個完整的兩岸FTA,再加上陸港及陸澳的CEPA,即形成台、港、澳、陸兩岸四地的「大中華經濟圈」,將是亞洲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潛力的華人市場,以及最具效率的製造及服務網絡,發展前景讓人期待。
不過,「大中華經濟圈」的遠景仍繫於兩大關鍵:一是內部的凝聚力;二是對外的競爭力。兩岸四地內部凝聚力須建立在互信之上,有堅強的互信,才能深化兩岸的合作,建立廣泛的自由貿易關係。這有賴兩岸雙方加強並擴大各層面的協商和對話,逐步累積、強化雙方的互信。
在對外競爭力方面,必須考量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包括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議)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發展,讓以兩岸四地為核心的「大中華經濟圈」亦能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發揮更大的經濟能量。要達到此一目標,北京須展現更大的政治包容和政策彈性,協助台灣能夠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談判,尤其是大陸具有主導力的RCEP談判,如果兩岸四地在區域經濟整合上,皆能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則「大中華經濟圈」的競爭力亦將隨之提升,從而可引導兩岸關係的全面突破,再造兩岸歷史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