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IP、TPP對兩岸的衝擊與因應之道
2013-06-25 14:33:0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八國集團」(G8) 峰會上周在英國北愛爾蘭舉行,歐盟主席巴洛索、峰會地主國英國首相卡麥隆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共同舉行記者會,宣布將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 談判。首輪談判7月8日在華府登場,最快將在2014年底前完成所有談判,加上日本將同時和歐盟談判自由貿易協定 (FTA) 、與美國談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如果達成,TTIP 與 TPP將成為全世界兩個規模最大的FTA,會對台海兩岸造成什麼衝擊?兩岸的因應之道又如何?
TTIP與TPP對兩岸的第一個衝擊主要在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一旦完成制訂新規範、新規則與新規定,將對兩岸帶來巨大影響。歐美貿易額約占全球貿易三分之一,比重高居第一,歐美標準整合,可當做全球統一標準的基礎。假設全球標準統一,歐美廠商生產更方便,不會因遵守各國標準而使成本上升。
顯然,透過TTIP與TPP談判,美、歐、日三大經濟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強投資、消除所有貿易關稅、處理非關稅壁壘問題 (包括阻礙農產品流動的貿易壁壘)、增進服務貿易市場准入、通過加強相容性、透明度與合作 (大量減少監管與標準方面的差異,同時維持衛生、安全與環保方面的高標準),以及促進中小企業全球競爭力等經貿領域,都有新的遊戲規則,將迫使兩岸作一系列修法,以迎合全球化新規範。
TTIP與TPP對兩岸的第二個衝擊則是美、歐、日表現更像經貿互賴體或生命共同體,他們總是相互扶持,彼此體諒。例如,G8峰會18日宣言,肯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但宣言也說,為避免財政惡化,日本須制訂可靠的中期財政計畫。此外,峰會和歐盟經過馬拉松協商,終於說服法國接受TTIP談判,體諒法國擔心本國電影工業受到美國衝擊,堅持將電影、電視和網路媒體等文化產業排除在談判之外。
同樣地,義大利與法國擔心,一旦美國與歐盟完成TTIP談判,美國基改作物將大舉入侵歐盟。美國想與歐盟TTIP談判排除阻礙農產品流動的壁壘,讓基改作物進入歐盟,但維持食品純淨性是歐盟許多國家共同願望,美國不無可能將基改作物對歐洲出口暫時排除在談判之外,以減少談判障礙。台海兩岸未來有無類似籌碼和實力,達成相似的條件否?
第三個衝擊是讓兩岸意識到美國不僅在亞太地區推動TPP,也在歐洲推動TTIP,讓中國腹背受敵。難怪中國國務院僑辦主任、前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飛在「外交政策」期刊撰文,聲稱北京在TPP與TTIP左右夾攻下,備受冷落。由於台灣在經濟上相當程度倚賴大陸的成長與廣大市場,對大陸的威脅也感同身受。
面對歐盟對中國產品的杯葛,大陸促成迫切需中國市場的德國從中斡旋,由於中國也採購為數可觀的法國空中巴士,中國人也對法國精品感興趣,北京未來也會利用進口能力,讓法國成為中國與歐盟間的潤滑劑。
除了善用市場影響力與歐盟對話之外,中國決定逐一展開與歐盟國家推動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談判。繼4月間與冰島簽訂FTA後,李克強總理訪問瑞士期間也簽署FTA備忘錄。然而,面對TTIP與TPP三大衝擊,除了各自努力外,兩岸已意識到必須同舟共濟,才能共度難關。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晤時提出「一中架構」的主因。
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類似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與馬來西亞、印尼、印度類似自由貿易協議的可行性研究也告一段落,即將邁入正式談判。畢竟,讓北京樂觀其成,總比從中作梗要好得多。
就現階段來說,能讓台灣領情、大陸又能幫上忙的應是RCEP協議,這也是台灣未來數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協議前最重要的經濟自貿體。儘管大陸老是說會對台灣參加亞洲經濟整合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會對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 進行研究,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所以吳伯雄一提「一中架構」,兩岸間許多誤會與障礙都迎刃而解。顯示不論國際關係或兩岸關係,都是所謂「交換的」 (quid pro quo) 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