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2013-06-29 11:47: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知名的「國際中華書法聯盟」成員一80餘人蒞臨泰國,訂今天(6月29日)在曼谷舉行大型書法展,做為本報58周年社慶的文化活動之一。由於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占有崇隆地位。兩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文化的主要質素;其書法經世代碩儒大家廣泛淬鍊、盡性揮灑,落力締造、傳承精進而形成無可取代的美學圖騰之一,浸潤於人類心靈。這回在國際書法聯盟當局秉持「以文會友」、「以字會友」的廣博情懷,將現世漢字書法具代表性地位的作品匯集公開。既宏揚漢字書法形、體之美,又在亞洲重鎮廣布人文種子,為本報常年掬誠為各方讀者服務增添動力。我們欽敬多國漢書菁英不吝表達,且千祈泰華族裔暨書法漢文化的人士,莫錯過寶貴的觀慕機會。
 
漢書法和漢文字的使用,自始就相結合,根據信史,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漢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篆書到棣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漢書法的深厚傳統。顯然書法在古代已經是一門成熟的藝術,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實踐的總結,極大程度影響到後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
 
漢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包,和而不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革命,必有和風細雨般的改造。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維繫著中華民族並推動其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般軌跡,歸功於漢文化的影響,也是漢民族5000年深厚根柢的魅力所在。書法與文學同是漢文化的重要質素,當然也離不開民族魅力的秉賦。從歷史,漢裔找得到書法藝術的源頭;從歷史,也能覓出書法魅力的發展。書法體形之美,一脈相承,延衍至今,甚至從這次國際書盟書法展作品中,亦隱約可發美感、氣勢、體例由何而來。
 
漢民族文化孕育了文字書法,賦予其獨特秉賦;而文字書法也以此串連為民族的軟實力,把數千年的發展精髓,做培元固本的養分,做平衡社會經濟不安和抵禦外侮的潛在力量。反映於實際生活環境,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漢民族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做立國基礎能夠長存5000年,對此在歷史上強盛過1000餘年的羅馬帝國,早已火滅灰飛,不復存在。漢民族文化有具真、善、美介面的文字書法相支撐,互為表裏,乃是形成這般現象的主要原因。更是西方霸道文化所不能企及,近年西方社會基於仰慕心裡,紛紛投入設在各地的公私漢語文機構勤學,值得我們深思。
 
近來「文化立國」呼聲彌漫,在漢民族文字書法領域與有作為,饒是興趣或投入活動的各方菁英,增添了使命感,承受到更多的挑戰。既是漢學漸成國際顯學、漢民族文化漸有發展成具普世價值地位現象,則字形美、變化使人心儀的書法推廣,勢必該加把勁也要加快行動。但「漢文難學,漢字難寫」的障礙,一直成為有心人的心理負荷。所幸科學文明福祉擴展,近年來電腦新技能可使書法的教與學更為方便。查電腦學寫字,依筆順一筆不苟,就可以寫好正楷,依筆勢變化,也可寫成行、草、棣、篆各體。這項技術性的突破,是畫時代的革命性進步,每個人都受益。
 
本報服務曼谷讀者,逾半個世紀,所有從業人員都兢兢業業,闡精竭智。目的就是要維繫中華文化傳播脈絡,推廣民族間文化交流,使人類和諧關係更廣闊平順。這次選在周年慶典前夕,和國際書法聯盟諸君子聯袂推出大型書法展覽,為各界讀者邁出更大的服務步伐。同時與亞洲華文作家協會合作,在泰舉辦亞華年會,亞洲各國家和地區的作家朋友,熱鬧來泰開會,兩件文學藝術的盛會同時舉行,必然是盛況空前。我們辦的是視覺饗宴,也是文化交流平台,非常樂見廣為各方所接納運用。此期間書法聯盟會長張炳煌教授奔走辛勞,功不可沒。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不遠千里前來參展開會,共襄盛舉,敬表熱烈的歡迎與敬意。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