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危害
2013-07-04 11:47: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此國際經濟動盪、社會不安、氣候異變經常重創各地,且不時交互影響的時際,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日前在羅馬發布報告,並指肥胖與營養不良問題,嚴重衝擊全球經濟。每年因營養不良造成的醫療開支與生產成本,可能就占了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相當於3.5兆美元。而相關慢性病夾纏,更平添了不少困擾,亞洲新興經濟體近年逆勢成長,肥胖人口也在相對上升。其中東南亞地區,尤其受到矚目,糧農組織既對此議題 做了提示,各國據實情做出檢討,並予適當改進,避免無謂損耗,應是正理。
肥胖和與之相關問題,實際上和人類相伴存在,往往隨著環境變化。在生活條件偏低時,飲食簡單,食材順乎自然,因此雖有肥胖人口,是一般性的對比,而且比率不高,一旦生活獲得改善,收入增加,外界可供應的食品項目也隨之擴大。於是飲食趨向於多樣化,人類生活方式促成社會上肥胖人口增加,在現在的環境,這已經是屬於常識性的問題,毫不足為奇。但是問題在於肥胖逾越過適當水準,便成為疾病的源頭,若不加以節制,則慢性病纏身,不僅對個人有害,對家庭和社會也是沉重負荷。
除了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人類肥胖問題,也多有關切並不時做出提示。所不同的是2大國際機構,各依權責範圍表達立場,要求各方重視負面影響的滋長。世衛站在公共衛生的角度,希望由肥胖引起的疾病不致於使國力受到沉重損傷。據世衛組織於2012年5月所公布的資料,從1980年到2008年間,世界人口肥胖的水準飆升了一倍;有5億人、或12%被認為是過胖了。這樣的紀錄和發展趨勢,無怪糧農組織要跳出來說話,若再不對肥胖問題採取對策,將會更難收拾。
東南亞新興經濟體中,肥胖人口攀升近年也甚可觀,正如同經貿成長般有令人側目的若干數字,德通社於2008年2月在曼谷發出的通訊稿,曾依據一項研究報告,陳述區域內饕客率以泰國居首,腰圍隨之秀出,當時肥胖人口已達到18%。對這般現象深為懸慮的有心人Dr. Saming Kaocharoen曾在一項集會中大聲疾呼,要求腰圍寬鬆逾分的120萬泰人。切不可忽略與肥胖俱來的心臟疾病、糖尿病、中風等危機。應適時回歸理性生活方式、矯正喜速食的時尚習慣,莫落入工業國大腹滿街走的覆轍。
再看馬來西亞的狀況,據法新社2007年4月下旬發自吉隆坡電訊,引述海峽時報的消息說:大馬衛生部長蔡細歷曾警告該國人民,可能要得面對與體重過重有關疾病的「疫情」。大馬、泰國的肥胖人口相彷彿,在東南亞都名列前茅、社會的一般生活也大致相似。所以肥胖、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以往被稱之為「富貴病」的慢性病,隨著社會條件改善而蔓延。正如一般工業國家發展的軌跡,讓負面痼疾,破壞掉經濟成果,陷入沉淪。
東方社會對於一般人「鼓腹而遊」、「團團如富家翁」現象,向視為是脫出農村簡樸生活的一種指標,通常是能受到羨慕的角色。而且農業社會對於外出奮鬥、揮汗力爭上游,能有所成就,總有向同鄉父老兄弟展示的意願。因此存在著所謂「富貴不還鄉有如錦衣夜行」的心理;另也是忍受辛勞折磨時的勵志箴言。這類農業社會的觀點,世代流傳,縱使時代改變了,還有些許存在著。於是亞洲國家一旦走出開發中國家行列,環境改善,進入新興經濟體,其社會成員潛在「展示」的心理,還是要有所表現的。目前肥胖現象的心理根源,有的因來自殘存農業社會的觀念;也許更多是由於對時尚的追求。都以大吃大喝的錯誤行為當做生活的重要方式,雖有負面破壞力也在所不顧。現在聯合國相關機構做出提示,指點了迷津,進入肥胖圈子的人士要收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