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界對除厄消災的關切
2013-07-07 11:53: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夏日炎炎,全世界高溫逾有破紀錄表現,當各方漸能接受氣象常態已告改變,時下極端就是「常態」的說法時,美國和知名的「國家」科學學會會刊,於7月1日刊出一項國際研究論文。文獻表明極端氣候異常下,到2100年將會使地球人類10人中就會有一人,得居住在「潛在危險地區」,生計承受到嚴重影響。而學者們也強調,相關資料將會有助於列名危區的國家,在未來數10年間,採取加速適應戰略,或積極性的決定,以遏阻氣候變化。科學家們集思廣益,提供了可從容建構危機管理觀點的看法,語重心長,值得在極端氣候變化煎熬下的各地政府和居民深思。
領導做這項氣候變化於人類生計影響研究的科學家,是來自德國波斯丹氣候影響研究院的皮恩泰克(F.Piontek)教授。這位知名的氣候影響學者,羅致了日本、中國、歐洲等地的學術界同行,使用精確的模型程序,以投射地球暖化何以改變了地球人類的生計。
科學家們將生計內涵計畫分為作物生產、水、生態系統、健康等4個區塊。人類居所有上述項目2個項目受到威脅,無法遏阻或做有效改善,該地區就可能屬於有潛在危機的地區,非加注意不可。
目前從事氣候影響生計的研究團隊,將顯著危險區的分布,歸屬在亞馬遜南部、歐洲南部、中美洲和非洲的熱帶、亞南的北方等地。也就是說,在氣候極端現象終成常態的說法實現,當地居民的生計就變得非常困厄。雖然科學家們的推估到2100年,還將有一段相當長的日子,但如4大區域沒有積極的方向和作為,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而「亞洲南部」的北方,應指的是亞洲次大陸、湄公─婆羅熱帶雨林的範圍,正是我們生活所在。事實上這片歷來富庶的作物產地,近年卻受生態系統改變或水資源供應問題的影響,作物趨於困境。未來數10年,的確是振衰起弊的關鍵時刻,問題是推動改善環境的力量何在。
於是氣候影響研究者忠告,在現實環境中,不免會有人認為是「書生之見」。長久以來,氣候變遷的危機,有明顯憑據是由人為造成,但人類卻坐視氣候變遷的風險不斷升高。以這個世界不作為的狀況來看,當前的問題是各地居民、包括於今已生活在氣候影響下達到生計危機邊緣者在內,能夠有多少人想到投入搶救環境的行動,縱使理性要求各地居民立刻對即將到來的天災作應變。但事實擺在眼前,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什麼行動,要有所作為,就等著看吧!
不過,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稟賦,不宜用書生之見來認定這次氣候影響研究體系科學家們的用心。事實上,從去年6月里約地球永續發展高階層會(R10-20)後,搶救氣候變遷危機的行動是逐項推展中的。除了京都議定書延8年、「富國」允諾分攤救難經費,發展中國家也培養出積極紓解碳化壓力,從使用再生能源發電著手。據國際能源總處署(IEA)表示,因中國等新興經濟推動下,再生能源2016年將超越天然氣,成為僅次於燃媒發電的第2大發電來源:另為減輕溫室氣體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世界銀行計畫限制對燃媒發電建案的貸款。相關各方面上配合地球永續發展的號召上,已經有了若干動作。
從6月下旬開始,全世界許多國家如印度、紐西蘭、加拿大、法國等,都因氣候異常造成嚴重災情。其中單是印度西北部和中部,一場早到的季節雨帶來多出2倍洪澇,造成約一萬人死亡,餘尚無確數。由此可見氣候極端變為常態後,於人類社群生命財產的侵襲多麼可怕,使用一切可使用方法遏制氣候異變又是多麼必要。泰國近年受天災影響,不僅損失不貲,而且至今餘悸猶存,從政府到民間遇到環保、防災的任何活動,都宜全力影響應。平日也該盡其在我,莫再讓氣候災變的破壞力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