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政教衝突引領中國反思
2013-07-15 11:41:4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埃及政變已逾一周,局勢繼續惡化。埃及世俗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積累的仇恨越來越深,大有滑向內戰的危險。如果埃及各派不能立即冷靜,懸崖勒馬,就會跌落萬丈深淵,成為下一個敘利亞。現在問題不是那一派勝負,而是生存危機。埃及地跨蘇伊士運河,控制歐亞航運樞紐,掌握以色列、阿拉伯和平關鍵,連結北非、中東和歐洲三大板塊。以這樣關鍵的地緣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四分五裂,對全球政經的重創將深不可測。
埃及是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即使近代和現代中東歷史上,她也有光輝燦爛時刻。埃及做為人口最多的阿拉伯民族「龍頭大哥」,擁有伊斯蘭教豐富多樣的寬容。她最早接受西歐文明衝擊,帶領阿拉伯世界嘗試各種回應途徑,打破落後,迎接現代化挑戰。1881年埃及軍官團發動政變,爭取獨立。1930年代的開羅文藝復興,成就非凡。那時就有埃及女性賽車冠軍和女飛行員出現,可見其包容先進。
埃及在現代軍隊建制,反殖民、反封建、反傳統、學習西方憲政、宣揚泛阿拉伯民族主義、模仿社會主義、軍事集團執政等世俗化道路,走在世界前端。1952年納塞上校發動軍事政變,掀起第三世界現代化軍人專斷建國風潮,一度象徵阿拉伯世界進步的典範。但埃及也同時最早出現對西化世俗化進步主義的懷疑恐懼和失望。1928年穆斯林兄弟會創立於開羅,堅定伊斯蘭教傳統,宣揚「伊斯蘭是解決一切鎖匙」原教旨主義,催生世界各地政治伊斯蘭教主義衍生者。總之,埃及帶頭嘗試過林林總總突破現狀的路徑。今日埃及陷入政教衝突窘境,反映伊斯蘭教神權思想與現代世俗文明深層衝突的一個失敗例證。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競合關係長達1300年。只在近三、五百年,伊斯蘭教才落後西方。同樣一神信仰的伊斯蘭教不服,事出有因。伊斯蘭教世界中,除了阿拉伯核心外,土耳其和伊朗都原有古老帝國的悠久文化傳統。近代西歐強勢文化在中東殖民擴張,帶來的現代化,包含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軍事秩序和民族國家體系不同維度。它們影響伊斯蘭教社會,反彈長久而深沉。傳承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傳承古波斯帝國的伊朗,和阿拉伯世界核心的埃及,三者適應西歐殖民現代化挑戰,都有數百年曲折痛苦和屈辱的歷史,至今不斷。中國傳統受到西歐文明衝擊的時期和強度,相較之下,反而還短還淺。
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凱末爾」主義的全盤歐化,軍事世俗政權要切斷土耳其的阿拉伯傳統。軍方常以政變手段保障政權世俗方向不變,造成土耳其陷入世俗和宗教精神長期分裂。70年後,宗教戰勝世俗,選出溫和伊斯蘭教主義的民主正義黨長期執政。伊朗巴勒維王朝強行推動世俗現代化,企圖承接遠古波斯帝國文化傳統,降低阿拉伯什葉教派影響。但是激起更強烈反彈,1979年何梅尼革命成功,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國奇特的神權民主政體。
如今土耳其、伊朗和埃及三大中東國家,都接受西方民主選舉,贏者執政。三國伊斯蘭主義政黨都得到執政機會。可是埃及穆兄會一年執政,穆希總統被趕下台。6月初伊朗總統選舉,6位被允許參選的候選人中,最溫和的一位意外高票當選。6月土耳其全國青年大示威,警告埃爾多安總理不要插手民眾世俗生活。三國共同處是都有豐富宗教文化土壤,足以支持傳統信仰為本的伊斯蘭主義政黨執政,但治理國政,還是須以照顧世俗民生福祉為本,才能爭取民心。
「阿拉伯之春」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非常關切傳統文化深厚的伊斯蘭教地區的民主發展。接納民主選舉和多黨競爭,對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甚至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海灣君主王國的衝擊教訓。對以儒家為本的中國是一面鏡子,「民本」是中國的傳統,中國也沒有激進的宗教主義,阻攔現代化進程,但一黨專政最後要走向何方?如何克服文化障礙?都可認真反思,找尋自己未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