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贏得選舉 自民黨難一黨獨大
2013-07-24 12:46:3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日本參議院大選結果周日揭曉,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贏得半數以上席位,改變所謂「扭曲國會」現狀,執政聯盟全面掌控眾議院和參議院,安倍內閣得以完全執政,建構長期執政的穩定基礎。由於最大反對黨民主黨嚴重衰退,選後在參院只剩下50多席,而揭櫫日本改革新方向的維新會也遭遇瓶頸,在參院僅有9席,只有「大家的黨」之一半,在政壇也無合縱連橫能力。日本輿論認為,未來日本安倍政權執政已沒有「外敵」,安倍要面對的,就是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內部意見的統一。
從選舉結果看,安倍經濟政策是勝選關鍵,儘管日圓貶值策略長期是否對日本經濟走出困局有效,各方議論不一,但日本民眾對此政策的支持達60%以上,遠遠超過對修憲等議題的關注。換句話說,只要民眾對安倍開出的經濟復甦藥方還有信心,安倍就有繼續執政的民意基礎。但這次參院選舉執政黨贏了多數,安倍並不興高采烈,因為從細節看,安倍想要塑造自己成「政治超人」的目的並沒有達成,將影響他包括修改和平憲法在內的野心勃勃的「改造日本」計畫。
首先,選舉投票率為52.6%,僅略過半數選民參與投票,是戰後倒數第3低的投票率。這表明民眾對在野黨利用參議院多數杯葛或監督安倍執政已不抱信心,對維新會的改革忽悠也熱情不再,明知執政聯盟將贏取選舉,很多選民不想「錦上添花」,給安倍的勝利添磚加瓦。
其次,民眾雖讓執政聯盟贏得勝利,保證安倍內閣完全執政、完全負責,但對自民黨單獨獲過半議席,則不抱信心。自民黨席次雖大幅增加,但仍需公明黨支持,才能在參院過半,似乎表明民眾對安倍的經濟政策大力支持,但對安倍的「修憲論」和日本成軍事大國政策還有疑慮,不願意鼓勵安倍「右翼暴走」。安倍需取得國會逾三分之二多數支持,才能修憲,不但要冒與公明黨分裂的危險,還必須拉攏大家的黨、維新會,以及一部分民主黨議員的跨黨支持,才能成事。這對安倍來說,是個高難度挑戰。
這種情況下,安倍在選後對推進修憲,態度與大選前可能出現微妙不同。他對記者表示,這個問題需要在國民中深入討論,並讓年輕人參與,最後由國民投票決定。這不是說,參院選舉結果能遏制安倍走向「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野心,而只是增加安倍推動修憲的難度。對號稱擁有「岸信介基因」的安倍來說,他在選後推動既定政策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他可能採取三策,推動修憲。第一,他依然認為,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勝利,可能導致他自認執政基礎穩定,並理解成民眾對他的經濟、外交、軍事等政策,及歷史觀、修憲論的基本肯定。目前他要做的是擴大安倍「經濟三策」成效,以經濟促憲改,把民眾拉到他的修憲軌道上,要用安倍「經濟三策」「劫持」民眾,把他們綁上修憲擴軍的戰車。
第二,他要利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高漲,說服日本年輕人追隨他的「奪回日本」理念,他將推動把公民投票的初始年齡放寬至18歲,日本激情的年輕人已沒有任何戰爭遭致慘禍的歷史記憶,也不知道和平憲法出現前日本侵略的歷史背景,修改憲法第9條,須靠這些年輕人才能達成。
第三,他將繼續利用釣魚島主權爭議話題,以及東亞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擴散「中國威脅論」,緊拉美國為日本背書,用圍堵中國為日本的修憲和整軍開綠燈。事實上,選舉後,安倍計畫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並在新加坡與美國副總統拜登會面,談釣魚島爭議,爭取美國的全面支持。
可以這樣說,參議院選舉的勝利雖沒有把安倍變成「超級首相」,但卻給安倍右翼化改造日本鋪平了政策推動的道路。對此,中國和美國都不能掉以輕心。對中國而言,當務之急並不單只是拒絕與安倍對話,而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政體改革與平衡外交,挽回和重建日本民意對中國的好感,只要日本民意不「暴走」,安倍在錯誤的歷史觀和修憲上就走不遠;對美國而言,在聯合日本抗衡中國時,也要以史為鑑,防止安倍藉中國威脅走回軍國主義的老路,為東亞帶來新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