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暨泰國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
2013-08-04 10:15: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中央銀行總裁普拉薩( Prasarn Trairatvorakul),日前在曼谷「亞洲驅動世界(Asia Driving the World)」的國家級國際會議上,以「爆炸性世界中亞洲暨泰國經濟」為題致詞。表明為了要達到永續成長的要求,亞洲的領袖需要明瞭結構性的瓶頸,主要是關於勞工和生產力領域部分。採取具實效與適當代價的措施,維持亞洲永續經濟成長,這番深入淺出的言論,頗有啟發力量。在一波接著一波來臨的世界經濟動盪考驗中,值得作為各方引以為應對艱困的參考。
對於亞洲國家而言,世界金融海嘯後的若干年間,形成了一段相當特殊的機遇,使各國經濟得以逆勢成長。但是機遇的形成,實際上仍有其階段性,而且經濟發展潛在的影響,隱晦不明。往往是在順勢推動應對策略,收到相當效果的時候,已在孕育出新的經貿困厄,使全球都在其陰影籠罩之下。譬如,從2008年以來,美國一貫以貨幣寬鬆政策,拖延經濟困厄的爆發。也就是以紓困刺激措施,維持紊亂的經濟秩序運作,勉強使泡沫化的惡果不致於立刻爆發,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末日來臨。所以亞洲國家一定要有合於亞洲情勢的觀念,建立起亞洲永續成長的基礎,確保區域的穩定與安全。
但是,以貨幣政策維持經濟運作,終有其極限,超越了紅線,勢必是全面失衡的深淵。最近當美國聯準會(Fed)暗示不久要收回刺激措施,日後經貿會發生變局,舉世立刻受到重大衝擊。主要新興市場經濟成長,有了減緩的跡象,益增動盪的程度。在大量資金出走的疑慮下,使摩根新興市場指數2個月來下挫10%。現實環境中難以捉摸的升沉起伏,已經足以令亞洲國家飽受壓力,隨時都要有調整措施,因應變局的心理準備。今後的相關措施,不容有何輕忽。
所以,普拉薩以「爆炸性世界中亞洲暨泰國經濟」的演說,告訴亞洲領袖為達到永續成長的要求,需要明瞭結構性的瓶頸。也就是知道成長的根本所在,興利除弊,妥善經營。東方哲學論及生存理哲時,必然主張「培元固本」,若忽略了培元固本,是無法應付生存要求的。這和所謂「結構性的瓶頸」,精神上頗能相通,處理問題若沒有基本原則做基礎,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相當危險。顯然普拉薩對亞洲領袖的勸告,有其深意,實際上對於當地居民,也同樣重要。
亞洲遇到的結構性瓶頸,普拉薩所指是勞工問題,舉凡工資結構、技能不足,都會影響到新興亞洲經濟體的長程成長。對泰國產業而言,尤其使人覺得印象深刻,妥善處理人力資源,無疑是進入常軌、循序向前的不二法門。日系微型汽車到泰國發展,最初相中當地的條件是工資合理,工人秉性樸實肯上進,勞力充足。加上政府態度誠懇、政策明確。因此豐田、本田、50鈴等日本公司接連來泰設廠,果然得到成果。以致2011年泰國連年水災,車廠泡水損失不貲,還是不願搬走。不過,從2000年起,汽車發展就有技術人力不足的傳說,問題是否順利解決了,外界至為懸念。
經列為經濟發展結構性瓶頸的第2個區塊,是生產力的問題。經濟發展少了生產力的支撐,相等於在沙灘上考慮蓋大廈,一定不能成功。因此普拉薩認為,提高生產力有其層次,若干大型政策可能影響到體制,屬國家級戰略。所以在相關行動決定前,必得博采周咨,集思廣益,反覆推敲,庶不致造成重大偏差。至於一般產業生產力的提升,則以研究發展為基礎。廣籌經費,羅致菁英投入重點產業,選擇有前途的產業,由公權力給予政策性支援等。
現階段新興經濟體,占全球50%產值,占全球經濟成長高達80%,預料還會以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速度繼續成長。未來幾年,新興經濟體可望在全球成長、財富和投資機會上更有分量。因此,亞洲國家不應妄自菲薄,處理經濟發展瓶頸,既為提升國家位階,也具有對世界經濟穩定貢獻力量的使命,一定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