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茉莉花革命」 呼喊政府正義
2013-08-05 10:39: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虐死一名士兵能激發20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沒錯,這就是台灣的場景。陸軍下士洪仲丘在軍中枉死, 4 日舉行告別式,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萬人白T凱道送仲丘」活動,估計20萬民眾參與,透過LED燈將「冤」字投射總統府塔樓,網路名人們上台,痛批政府掩蓋真相。支持度低迷的馬政府萬未想到會經歷難堪的「白杉軍」討伐,但事件也凸顯台灣社會力量超越政黨,或屬成熟公民社會的象徵,只是整個社會瘋狂「消費」一個事件,不免讓人有台灣何時能走出內耗模式的質疑。
除了「紅杉軍」討伐陳水扁貪瀆,這是台灣近年規模最大的民間自發街頭抗議,對象則是政府當局和軍中腐朽的官僚和壓迫文化。形容運動是台灣版的「茉莉花革命」,主因在其手法也是透過社交網路發動,名人聲援,庶民參與,造成聲勢。它既不同於民進黨發起的政治運動,政治色彩和動機也不強,無關政黨利益,卻代表民間追求真相和正義,反映集體不滿和對當前台灣民心憂鬱的發洩。
這件爭議說明台灣民間很有主見,不輕易被政府和政黨擺布,這是走向成熟公民社會的特徵之一。
其一,活動因大學畢業生洪仲丘服義務役,連串摩擦和人際關係波折後,造成被上級長官惡整致死。雖然相關軍官或被起訴、或被調職和處分,國防部長高華柱也負政治責任下台,軍事檢察官起訴當事人,但真相未明,民眾不信任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官僚體系的後續處理,因此自發透過社交網路集結抗議。這種集體自覺,聚個人成群體力量,仿「茉莉花革命」的模式,對任何政府都是警惕和壓力。
其二,20萬人聚集,全程沒有打砸搶暴力混亂,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理性表達訴求,除了少許小規模警民摩擦,政府不必如臨大敵,毋須出動武裝鎮暴部隊「維穩」,好聚好散,或許比先進國家的抗議活動更出色。這是可貴的公民社會成就,也是台灣自由化、民主化後,社會走向理性成熟的驕傲成果。但事件也反面說明台灣政治體制失能無力,決策體系或因領導層弱化等因素,或因長年沉積的弊病,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和民間落差過大,公民須透過社會運動集體救贖,鞭策政府改善。民主化沒有帶來有效率和符合民間期待的政府,是台灣自豪的民主成就的一大憾事。
台灣大規模群眾運動,雖有「茉莉花模式」,卻不必擔憂動搖社會穩定基礎和秩序失控,反而變成常態,這種境界是台灣20多年街頭運動衝撞焠煉出的苦果,過去街頭示威歷程付出過流血衝突的代價,台灣如今已對革命和動亂「免疫」,更不必憂懼造成顛覆政權。這個歷程對大陸未來發展,應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借鏡經驗。
其三,政府本應是執行公權力,實現正義的力量。但事件顯然彰顯馬面臨民眾信心危機,政府體制、軍中文化,與民間期待有嚴重落差。馬政府改組內閣、部長下台,危機處理並未解決問題,反而更激起民眾憂懼事件將不了了之。軍中看上不看下,「合理的要求叫訓練、不合理要求叫磨練」,上級壓下級、強欺弱、顢頇不合理的「特殊權力關係」,正義易被官僚體系湮沒,封閉文化儼然成社會公敵,引起服過役的男性回憶和共鳴,事件才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人權保障」無疑是事件的最大共識。一條人命能引發如此大風潮和廣泛共鳴,說明台灣深信的普世價值,每一個生命都無可取代,這種同情心、同理心有其豐富的道德意涵和境界,是華人社會可取法對象。
或許台灣民眾也太悶了,兩岸局勢前景未明,馬政府施政保守,但在野黨如輪替未必能更好,這種集體憂鬱無處發洩。事件從7月爆發後,媒體喧騰、名嘴炒作、政治人物發言、探視洪家家屬,整個台灣陷入「洪仲丘案風暴」漩渦中,折射出台灣民主文化的制衡和問責,竟演變成纏鬥和內耗的負面效果,讓人惋惜。但無論如何,民眾自主自由表達意願、可對嗆政府,不被視為大逆不道而被鎮壓,都彌足珍貴。但願這次「出麻疹」後能醫治好問題,終身免疫,就不枉洪仲丘和洪家的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