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貿協議 彰顯台灣信心不足
2013-08-08 10:18:3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在台灣內部引發強烈爭議,成為馬英九政府一大被批評的議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各類服務業抗議聲音不斷,綠營人士及特定媒體更將服貿協議渲染成「中國企業大軍壓境」危機,馬政府雖全面啟動文宣戰反制,但效果似仍有限,服貿協議要在立法院闖關恐有很大阻力。
由於服貿協議爭議凸顯出很多台灣企業及人民擔憂大陸企業以其規模及廉價服務優勢「吞併」台灣經濟的心結,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化解此一心結,兩岸合作及和平發展願景勢必前途多艱。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實就是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大指標意義,不過,ECFA主要是設定雙方自由貿易談判架構,兩岸服貿協議才是啟動ECFA的關鍵一步;若這一步走不出去,後續牽涉範圍更廣泛的「兩岸商品貿易協議」及更進一步的制度化合作,恐皆將淪為空談。
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為讓服貿協議在台灣順利過關,雙方在市場准入談判方面,不僅涵蓋產業範圍盡可能縮小,而且是台灣要多讓少、完全不對稱的談判結果,例如台灣對大陸所作市場開放承諾,其項數約僅給予其他WTO(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半數,其中還有近半數是已經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開放行業多屬各國皆不設限的非敏感性、一般性服務業,絕大多數敏感行業均排除在外。嚴格來說,雖然兩岸皆為WTO成員,但服貿協議除極少數項目外,台灣給予大陸的待遇仍遠低於其他WTO成員,根本談不上是自由貿易。
相對上,大陸給予其他WTO成員待遇,台灣大多數皆可比照享有同等待遇,除此之外,大陸還給予台灣80項高於WTO的開放承諾,範圍涵蓋金融、運輸、電子商務、文創等,其中近三分之一還超過給予香港的待遇,因而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形容,服貿協議對台灣是前所未有的讓利。
馬政府和北京絕未料到,如此對台灣有利、其他國家求之不可得的兩岸服貿協議,竟然會在台灣內部引發如此強烈爭議,甚至被有心人士過度誇大其衝擊,渲染成洪水猛獸,造成各行各業杯弓蛇影,人心惶惶。何以會發生如此不可思議的反應?究竟問題出在那裡?實有加以深究的必要。
歸納服貿協議反對者的各種批評與指控,除歸因政府事前溝通不足及談判過程不夠透明外,各行各業及很多民眾的憂慮,主要是出於很多發生機率極低的假設性狀況,例如批發零售、餐飲、美髮美容、洗衣、小客車租賃等,台灣業者多屬利潤微薄的中小企業,自難免擔心大陸挾其規模、數量及價格優勢,大舉進軍台灣市場,則必然對本土業者造成嚴重衝擊。儘管政府一再強調有各種控管機制,且過去幾年開放陸資經驗顯示,不可能發生業者憂慮的極端現象,但當社會對政府信心不足時,再多宣導及解釋也很難有效化解疑慮。
再者,服務業涉及層面及管理事項眾多,兩岸社經文化發展和政府體制有巨大差異,也難免讓部分業者對服貿協議信心不足,尤其涉及文化的各行業,如相互開放印刷業就引起文化界人士強烈批判。
有鑑於此,要化解類似服貿協議在台灣社會引發的各種爭議,關鍵須針對因兩岸經濟規模大小和強弱懸殊及體制上差異引發的心結,採取適當的作為,去除不理性、不必要的疑慮。
就馬政府而言,要和社會有效溝通,須在兩岸政策上作出強有力的宣示,並提出一套連結市場開放和在地服務業發展的規畫藍圖,讓各行各業皆有明確發展目標及可遵循的遊戲規則,才能增強業者信心,降低各種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兩岸也應積極規畫推動高層次的經濟戰略對話,就雙方關切的重要議題,尤其台灣企業及人民擔憂大陸可能「吞併」或「吸納」台灣經濟等敏感問題,皆可透過經濟戰略對話,尋求解決爭議、互利雙贏之道。這樣做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兩岸心結,讓兩岸合作可長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