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念金恩看未完成的美國夢

2013-08-31 11:02:3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美各地28日舉行活動,紀念馬丁路德‧金恩率領的非裔民權運動50周年。即使非裔歐巴馬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少數族裔總統,但並不代表美國夢已充分實現。移民改革法案數度碰壁,少數族裔仍有被歧視現象,美國距族裔、膚色平等路途還遙遠,爭取民權的奮鬥路程還很漫長,有些事務責任在政府,也有一些責任在不同族裔的思維觀念和個人身上。 
 
黑白問題、種族對立和歧視是美國的歷史包袱,迄今還潛伏社會底層發酵。在金恩發表「我有一個夢」著名演說50年後,隨著60年代「民權法案」和「投票權法」相繼立法,針對種族、宗教、性別及出生地的歧視都屬非法;學校和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已成過去;大學錄取制訂「平權法案」,讓少數族裔錄取名額獲保障。種種措施,政府維持平等權利的法制建設,可謂已盡了大部分責任。今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兩項支持同性婚姻的判決,即使其觀點不乏反對者,但民權保障再向前邁大步,都是美國的可貴發展。 
 
但美國民權制度完善了嗎?恐怕未必。作為少數族裔移民,華裔的感受和體會可能比其他族裔深刻。個別受歧視案例常有,在大學錄取平權法案上,亞裔和華裔近年遭受集體「反向歧視」,情況日益嚴重。亦即:同樣學術成績和表現的亞裔或華裔,欲獲名校錄取的標準,往往須比其他族裔高出許多;或同樣的學術成績和成就,白人、非裔或西裔已被錄取,但亞裔和華裔卻因自己族裔競爭的名額限制,反而落榜。這種矯枉過正的平權現象,正是亞、華裔未來須努力排除的目標,也是政府須插手的事項。 
 
半個世紀以來,金恩的民權運動成功啟發非裔高度權利自覺意識,但很難否認,過度保障和只享權利、忽略個體責任,漸漸出現在部分族裔身上。很多白人團體對非裔敬而遠之,不挑戰、不碰觸、不侵犯非裔權益,原因很簡單,非裔的集體權利觀念強,族群團結、有專業的「有色人種權利促進會」和專屬民權牧師、律師全美四處串聯,既教育民眾,也爭取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權利,使非裔維權在少數族裔中一枝獨秀。
 
舉例言,紐約市華裔市長候選人劉醇逸被紐約市競選財務委員會扣發350萬元競選相對基金,即使財委會有法律依據,但如發生在非裔身上,做法、抗爭過程和結果或許就大不同。華裔行為須合法合理合情是先決要件,但非裔維權機制和團結意識比華裔先進而敏感,非華裔望塵可及。如何效法非裔提升權利意識、增進華裔團結,建立類似機制維權,全美華裔政壇人物、社團領袖、菁英分子和華文媒體都責無旁貸。
 
話雖如此,金恩的美國夢的確還未圓,多數非裔還是弱勢群體,處境甚至比不上新移民的西裔或亞裔。但為何非裔犯罪率相對較高,監獄中非裔囚犯比例遠高過非裔總人口比例?為甚麼高比例非裔體重超重,食物仍以價廉澱粉類為主,子女成群,家庭財務難以負荷,貧窮率飆高,須靠政府伸援手?種種問題的根源,都在教育和輔導上,政府責無旁貸。 
 
我們不能對非裔有「刻板印象」,認為非裔一定如何如何,但無法否認,政府法制再力倡平權,都無法永遠照顧特定族裔。現代政府並非社會主義式的無限責任政府,非裔祖先被白人販奴,其後代須靠政府適度輔導天經地義,也是美國的歷史共業,但數個世代過去,歐巴馬能出任總統,非裔有為者亦若是,談民權與平等須兼顧個人責任,平等就是不能獨厚特定族裔,否則就是鄉愿和媚俗。 
 
談美國夢,最後不能不談攸關全美1200萬無證移民合法化的移民改革法案,看來今年又將再次鎩羽而歸。這個攸關最多人的「美國夢」,國會年年提案審議,年年無結果,幾已成政客表態和政治秀工具,主因也在白人居多數各州的共和黨選民意志,不同意通過法案。所以到頭來,紀念金恩演說和美國夢,只有三位民主黨籍總統參與,只是民主黨人的盛會,共和黨人相對冷漠,單從一事實觀察,美國仍是個分裂的國家,真正的平權之路還很遙遠。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