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焦的G20 淪為各國政治表演舞台

2013-09-09 09:31: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0國集團(G20)領袖峰會9月6日結束後發布公報,指出幫助全球經濟走上復甦軌道的工作尚未完成,仍需提升經濟復甦動能。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包括失業、成長疲弱與歐洲金融市場動盪等,同時新興市場也面臨資本外流加劇的問題。 
 
若歸納重點,包括各國央行未來調整貨幣政策時須謹慎制定政策,並清楚溝通;打擊企業把獲利藏匿在避稅天堂;支持刺激成長和創造就業的「聖彼得堡行動計畫」;歐元區承諾進一步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並朝聯合銀行邁進;先進國家同意彈性執行財政策略;新興市場同意採取必要的行動支持成長並維持穩定等等。 
 
話雖如此,但實際上,各國的狀況不盡相同,關心議題也就不一致,例如,在貨幣及金融流動性政策上,就美國而言,考量的是貨幣寬鬆(QE)政策退場問題,歐洲則仍得強化銀行流動性及整合問題,而亞洲則得苦惱資金回流美國下,如何補足短期流動性。如此分歧的狀況下,如何能有一致性的政策與行動呢?目前G20的盲點不僅於此,其所關心的議題,早已從國際貨幣及財政,擴及成長、就業,甚至包括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法治、反恐、貧困和疾病等等,產生了議題過於分散、失焦等現象。也因為如此,今年大家會把關注的焦點置於非關財務或貨幣的美國攻打敘利亞的議題上。 
 
我們知道,G20在1999年最初的成立目的,是為了防止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因此,過去的G20主要參與者是各國的財長及央行總裁,目的在維護國際間的金融穩定,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領袖參與的峰會形成後,重點才轉移至全球成長議題,並夾帶著雜七雜八議題。 
 
因此,G20參與國固然囊括了全球人口三分之二、GDP的85%,全球前30大經濟體(台灣、伊朗及委內瑞拉除外)大部分被納入其中,但在規模龐雜、利益相左的情形下,並沒有產生相稱的成果,2008年前G20本是為防止金融風暴而設,結果2008年卻依然發生史上最大的金融風暴。2008年後,我們也可以檢視一下,在2008或2009年G20所關注的議題,落實了多少?別說有關經濟振興方案的分歧態度;即便大家同意的金融監理改革,也仍未見具體成效;國際貨幣基金(IMF)功能的強化及份額調整議題,也毫無進展;而有關防止保護主義上,各國認知更是有天壤之別,中國暗指美國在搞排他性貿易標準、規則及體系(事實上,指的便是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定,TPP),而美國則始終認定中國政府不當補貼出口,形成不公平競爭。 
 
在這樣紛雜的情勢,不太可能有一致性共識下,G20所能凸顯的便是各國個別主張及表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發表之題為《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發言,除了強調國際合作外,更重要的是,表達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雖然面臨著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但這些問題處於可控範圍之內;同時,其也強調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堅定推動結構改革。 
 
在各界開始質疑中國的未來時,習近平通篇發言,點出了中國基本面、瞭解問題所在及改革決心,算是清楚回應了外界的疑慮。至於在美國的部分,在經濟已逐漸脫離泥沼的情形下,除了敘利亞的問題外,對於其他議題似乎沒多大興趣,雖然全球均將面對其QE退場所可能產生的挑戰。 
 
一個原本被期待共同解決問題的平台,結果演變為各自表述表演的舞台,顯示與其尋求在G20解決或預防個別國家的金融流動問題,不如各國各謀因應之道,才是務實作法。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