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正民主憲政發展 馬英九求仁得仁
2013-09-13 10:46: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的「九月政潮」,馬、王大戰發展令海內外華人憂心和關心。沒想到一件司法關說案,幾天內演變成攸關中華民國憲政秩序的巨案。馬英九總統義無反顧,背水一戰,一舉撤銷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國會議長職位;王金平未服輸,請律師打官司,希望法官能假處分,中止國民黨考紀會撤銷他黨籍的決定。案件已如漣漪般擴散,演變成政治風暴。我們憂心的是,本來是一次改革國會風氣、提升憲政運作、促進司法獨立、杜絕非法關說的大好機會,卻被「政爭」的導向模糊焦點,成為各種陰謀論和政治鬥爭盛行的八卦。
中華民國是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中,首次發展出類似西方現代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國家。但她正處於痛苦的民主轉型過程。立法院長涉及司法關說,如果成為公民反省檢討、政府提升憲政秩序的機會,將能壞事變好事;如果因情緒和各種立場摻雜,焦點被模糊,反將喪失契機,為台灣帶來亂局,將非常可惜。
中國儒家傳統教導百姓遠離官司,孔子有言「必也無訟乎」,但西方文化不然。西方文化從摩西傳十誡,就以維護法律尊嚴為最高價值,西方民主政治有「法治至上」的傳統基因,法律在政黨和人民之上,不容人為因素和特權居間干擾操縱,以維護正義實現。
本來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成就,可成華人世界的模範和驕傲,可是台灣傳統包袱太重,民主憲政之路走得並不順遂。馬王之爭反映東西文化衝突的一面,「馬王情結」不僅有個人長久恩怨,也代表法律嚴謹標準和台灣政治習俗,兩種不同文化的衝突和痛苦磨合過程。
馬英九習法出身,尊重法律,被批有如「法匠」,孤芳自賞,不大講人情倫理。這次逮到王金平關說證據,不掩飾整頓,手段有些粗糙,程序正義略有瑕疵,即使貽人口實,也一定要將王金平拉下院長寶座。馬站在維護司法正義和反對司法關說的法律和道德高度,或可贏得歷史地位,反正已是第二任期,不能再選,政績不佳、民調滿意度奇低,再壞也壞不到那裡。奮力一搏「一箭三鵰」,既整飭國會和司法風氣、移除王金平這塊未全力配合核四公投案和兩岸服貿協議立法的國會巨石,再暗打涉及官司央求關說的民進黨立院黨鞭柯建銘,如能因此青史留名,即使自己也受傷,可謂求仁得仁。
王金平回應馬的凌厲攻擊,表現中華文化中的以柔克剛、悲情訴求之道。有人戲稱,其戰法得到鴉片戰爭中廣東總督葉名琛「六不」真傳中的四不:「不戰、不降、不死、不走」,希望博得重情意的普羅百姓同情。例如連戰批評馬不應這樣羞辱王金平,就得到許多共鳴。
王出身草根,浸染於台灣民間文化,練就一身萬丈紅塵中「喬事」的政客本事,是他成為橫跨藍綠的政壇長青樹、不倒翁的資本。馬、王剛好是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人,性格和觀念水火不容,竟能「相敬如冰」多年,也真難為兩人了。馬終於等到給予致命一擊的機會,王則輕法玩法、舊習不改,遭遇滑鐵盧也怨不得人。
台灣處於東西政治文化衝突漩渦中,人民經常處於兩難與矛盾中。人人都反對特權關說,但又都希望自己有各種「關係」和機會;多數民眾渴望政治清明、掃除特權關說,不希望和稀泥的政客盤據政壇要津。
矛盾的是,馬英九想達此目標,綠營為政治目的模糊焦點、扭曲事態也就罷了,藍營內也出現反對聲音,甚至連台灣不是「大明王朝」(指東廠太監特務監聽)的重話都出籠。
馬英九「唐吉軻德式」的孤注一擲,一反常態個人意志貫穿全程,是為司法獨立的憲政理想,也是為總統任內留下政治遺產,爭取歷史定位。他冒著成「政壇孤鳥」風險,改革也許不一定馬上見效,關說是否弊絕風清,都要看民眾評斷、司法界貫徹和政壇人物的人心向背而定。他標榜國民黨的團結要建立在清廉、勤政、愛民的核心價值上,有其理想和高度,但台灣如無法把握契機,將全案導向政爭,結果將是台灣、馬英九和王金平的「三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