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企反貪要治標還須治本
2013-09-16 11:53:5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審判完薄熙來後兩周內,中國國有企業中石油連續有四名集團副總裁級的高管因貪腐問題紛紛落馬,此前國企中儲糧、中移動的多隻「碩鼠」已先後被連根拔起。而馳騁石油系統40載、掌管全國最大型企業的國資委主任蔣潔敏被立案調查,更讓人們清晰地看出中共新一屆領導人以壯士斷腕決心,拿利益集團開刀的反腐思路。
儘管雷厲風行的反腐行動因有助打破根深柢固的石油壟斷局面,而贏得不少掌聲,但隨著讓人觸目驚心的案件情節逐步被揭發,人們開始認識到,當前這種「運動式」的反腐,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中國國企必須在破除壟斷的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一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否則北京當局在「反腐五年規畫」中提出的「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的目標就會流於空談。
國有企業作為中國計畫經濟和集權政體的產物,一向被稱為「共和國的親生子」,在資源和資金使用、財政補貼、稅收、經營、紅利分配、利潤上繳等方面,都享有「超國民」的待遇,讓民營企業、集體和鄉鎮企業等被視為「私生子」甚或「繼子」的企業望塵莫及。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在石油、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菸草等主要為國家控制的行業,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二至三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五至十倍之間。2005年這些行業的國企職工833萬人,不到中國職工總人數的8%,但他們的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卻達人民幣1兆700萬元,相當於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因此只要進入這些企業,無疑就是捧到「金飯碗」。
員工待遇優越僅為表象,表象的背後是國企各種特權和各種與現代企業、現代管理背道而馳的荒謬特質。中國的國企理論上所有者應為「全體人民」,但在中共「黨國一家」體制下,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只聽命於中共組織部門,他們的權力來自上級,即他們的後台老闆,而非董事會,也不受股民監督。在失衡的權力下,國企高管和政府官員等權貴就成為事實上的國企控制者,國企已成為當朝權貴們用以轉移或攫取國民財富的工具。
這樣的權力結構必然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導致貪腐盛行。即使偶爾有高管在中共反腐運動中應聲倒下,但換上的繼任者由於權力同樣不受約束,仍不可避免地前「腐」後繼。這樣的反腐只是利益集團的重新洗牌,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根本達不到弊絕風清的效果。
以中石油為例,石油行業是中國國有部門的支柱,也被視為中國最不透明的行業之一。得益於寬鬆的信貸渠道和政府補貼,中國石油系統已形成綿長且巨大的「裙帶利益鏈」,為權力尋租提供了溫床。石油系統的腐敗和壟斷醜聞不斷,幾年前原中石化總經理陳同海因貪污2億元人民幣倒台,並未嚇阻他的繼任者的貪腐行為,反而讓他們在權力尋租之路上越走越精明和隱秘。
他們只要在中央高層有靠山,或糊弄好了上級,就已獲得升遷保障。蔣潔敏在中石油系統期間,雖然舉報信被塞滿信箱,卻由於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撐腰,又以發現10億噸大油田的謊言騙倒總理溫家寶,因而能夠平步青雲,甚至發出「生入中南海,死進八寶山」的狂言。
石油系統如此,同樣被國企壟斷、同樣利潤豐厚的電訊、金融行業也不遑多讓。由於當前的這一輪反腐調查讓一些國企的高管意識到,國有企業的好日子已屈指可數,增加他們的危機感,因而可預期未來他們的貪腐可能更變本加厲,投靠新權貴的步伐也更加快。
因此,國企反腐必須從治理結構性腐敗和制度性腐敗根本上著手。首先是採用市場化手段,形成競爭機制,破解壟斷局面。這一點當局似已著手,日前由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辦公會議,已提出儘快向民營企業開放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與公用事業等七大領域的項目。
其次,必須弱化政府部門的守門員能力,強化其裁判員能力,這樣國有企業的準政府特權才能削弱。
第三,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增加經營的透明性,加強政府對企業高管職守的問責和財務監管。唯其如此,中國國企腐敗的空間才會被大大壓縮,「貪腐共業」的魔咒才可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