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有利創新兩岸經合模式
2013-09-20 13:27:4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年8月初,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訂於9月29日正式掛牌運作,未來將在上海四個既有保稅區、28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自貿區試驗。這是中國推動自由貿易、和世界接軌的新試點,也是北京深化改革開放政策的關鍵作為,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及兩岸經貿關係皆有深遠影響。
近年雙邊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蔚為全球趨勢,包括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TTIP(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夥伴協定)等快速進展,幾已涵蓋全球主要貿易國家,也充分顯示自由貿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整體而言,中國經濟自由化程度較台灣、香港乃至美、歐等先進經濟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美國及歐盟迄今尚視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對其採取嚴格、歧視性的反傾銷國內立法,致中國出口歐美經常動輒得咎。中國金融市場封閉落伍,以及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及資本帳未開放,不僅成為經濟轉型升級障礙,而且使人民幣匯率成為美國乃至主要貿易對手施壓及指控的焦點,飽受升值壓力。中國亟欲在亞洲區域整合扮演龍頭角色,但本身市場開放程度不足反成為談判的障礙。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上任後,面對中國錯綜複雜的經濟情勢,深知市場化改革及推動自由貿易是激發中國經濟成長新動能的核心所在,但因涉及經濟體制的根本變革,不易全面推動,因而從上海市爭取設置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提案切入,希望藉由試點取得局部成果,再予全面推廣。所以,對北京而言,上海自貿區無疑承擔新階段大陸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重責大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商務部及上海市相關官員指出,上海自貿區試驗重點是在制度創新,透過更徹底的開放,實現貿易及投資自由化、金融創新及政府職能改革,特別是服務業開放及對外資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自貿區也將實施利率及匯率市場化,並試驗人民幣資本帳開放及區內企業法人的人民幣自由兌換。
從上海自貿區的規畫及設計來看,其目標在促進區內貿易、航運、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發展,試圖形成一套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在全中國可複製的升級版中國經濟發展藍圖。在金融面,更試圖透過小範圍的試驗,逐步實現資本帳開放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為中國金融和全球金融市場接軌鋪路,進而打造上海成為全球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自貿區試點範圍僅28平方公里,要對全中國產生示範作用畢竟有所不足,研判其他有意爭取設立自貿區試點的類似條件地區如深圳、廣州、天津、廈門等,未來可能陸續納入試驗範圍,成為北京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利器。
北京當局以推動市場化改革及自由貿易作為下一階段成長新動能,是擺脫經濟「硬著陸」風險、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確道路,也是中國從「經濟大國」晉身「經濟強國」的不二法門。所以,上海自貿區的一小步,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步,關鍵就在北京當局的決心和行動力。
反觀台灣,馬英九政府亦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希望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但台灣經濟規模小,自由化程度相對較高,作為示範區第一階段施行的「自由貿易港區」,已具備上海自貿區的「境內關外」功能,規畫單位以「前店後廠」、「虛擬特區」等進行自由經濟試驗,導致示範區定位模糊,失去試點意義,且示範區較具吸引力的措施仍是租稅獎勵,非著眼制度創新,因而看不出對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有重大影響。
自由貿易既是兩岸經濟的共同出路,雙方就應彼此合作,互利共榮。台灣應重新定位「自由經濟示範區」為「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並通過政策協調和上海自貿區進行功能性的合作,則必能創新雙方合作模式,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新願景。